【消委會】真無線藍牙耳機點揀?達人質疑消委會評測:呢隻薄聲?

撰文:鍾世傑
出版:更新:

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測試10款真無線耳機 4款音質欠佳」測試報告近日公開,「真無線」是耳機市場近年最好賣item,這份報導是否具可靠的指標性?能夠靠它找出你最想要的理想耳機嗎?宅民找到專攻個人音響及耳機的「耳機狂人」Cato Mak講兩句,想買真無線的朋友要留意了。

消委會未註明測試手機平台.做法不公

耳機達人Cato首個建議大家看「消委會報告」時要留意的重點是:「智能手機分成iOS及Android兩大陣營,iPhone使用的藍牙codeing為AAC(Advanced Audio Coding),而Android機大多能支援aptX這個接近無損的藍牙編碼制式。而真無線藍牙耳機,比如AirPods及Powerbeats Pro在AAC環境下表現好一點,另一些則專攻aptX,駁iPhone時表現會略遜;很可惜消委會報告並無註明他們用那個平台去做測試,影響了公平性。」

筆者將消委會真無線耳機報告拿給Cato Mak參看中。(鍾世傑 攝)

即check消委會10款真無線藍牙耳機測試報告(點圖放大)

+5
Cato Mak / 耳機及個人音響雜誌《Lyra Media》編輯(鍾世傑 攝)

誰是Cato Mak

Cato Mak,耳機及個人音響雜誌《Lyra Media》編輯,人稱「耳機狂人」,家中收藏耳機以千款計,連續多年編寫耳機天書。3年前,首款真無線耳機引進香港起,Cato就開始接觸這類商品;近年真無線大熱,他平均一個月會試4、5款,並編寫試玩報告,經驗豐富。(個人fb專頁

iPhone 只支援AAC解碼,而android制式就支持比較新的aptX制式,所以同一隻耳機在不同平台中使用,會有不一樣的表現。

測試項目有心思.實行水準有改進空間

Cato也欣賞報告詳細列出耳機有否專用app、防水規格、電池量等實用資訊:「自己做一隻藍牙耳機test,1000字都要試1個星期,今次消委會同時做10隻roundup,頗花功夫,而且當中某些比試項目如分辨左右耳單元,是我這類影音迷平時會忽略的,所以雖然我對整份測試頗多質疑,但認同其參考價值。」但筆者就有個疑問,為何掛耳式的Powerbeats Pro 在「分辨左右耳單元難易度」一項竟只得1分?大大個耳掛也分不到左右耳?甚至比AirPods更難分左右?其準則非常奇怪。

定價較貴的Powebeats PRO在音質測試上輸給2019年版AirPods?更大問題是,測試員竟然認為有耳掛的它比AirPods更難以分辦左右耳……真想點唱哥哥的《左右手》。

讚音質測試全面.唯結果令人質疑

整份報告中除apple AirPods被評為音質出眾,其他9款均都被評為普通、較差,只有AirPods令到5位tester覺得好;無可否認apple的AirPods在睇片、通話、聽歌表現都平均出色,但泛用性高是否代表一定就是「音質最佳」?Cato讚消委會報告夠仔細,分成古典、流行、爵士樂等類型作評價,尤其是以演講一項來試人聲,做法合理,但Cato就認為測試結果與他親身試用體驗差異頗大:「我自己最想提是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報導指它聲音薄弱及生硬,但我絕不會用薄來形容它。」(Cato試玩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影片連結

Cato在自家YouTube片上評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最大優點是使用動圈單元、「聲音夠厚實」,難怪他質疑消委會真無線耳機報告。(網頁截圖)

*筆者特別想加插一句,不是說消委會評為音質差、Cato意見相反,大家就一定要信Cato。他想指出的是,10部機的評價標準並不統一,以消委報告最推祟的AirPods為例,當它的高/中/低音/人聲都是「最佳的5星」,相比之下Sennheiser Momentum True Wireless的聲音質量是否真的比AirPods薄弱,需要扣2分打「3星」?究竟是用甚麼平台測試、聽的是檔案/串流?這些報告中通通沒提,只靠一句「音質根據評審員的聆聽感受來評分」,絕對有損報告在最重要的「音質」上的參考價值。

歐洲亞洲人耳型大不同;閉門做車、香港街頭不通用

另外,這報告原來在歐洲製作,這帶出3個問題:

1)測試型號並不updated,比如Sony 已推出第3代Sony WF-1000XM3,測試的卻是並未在香港發售的18年舊款機WF-SP900。另外筆者自己有些意見,這Test有些品牌揀選防水運動機(如JVC HA-ET90BT),有些則為針對音樂用的型號(如Powerbeat Pro),尤如將皮鞋與運動鞋拉在一起比。

Apple AirPods及Powerbears PRO均為2019年新作,相反Sony及JVC卻使用2018年舊作,而且兩款均為重視防水多於音色的運動型耳機,這樣去比較亦有欠公平。

2)雖說人人耳型不同,但耳機這門生產做了幾十年,各大廠都收集了各國人平均的耳型傾向,原來歐洲人出名耳孔深,所以歐洲廠做的入耳式耳機常使用長機身+短耳膠,方便將整隻耳機「塞入」耳道內,那就可以安安隱隱,但換成耳道淺的亞洲人配戴,出來的效果並不舒適,我們亞洲人較適合用長耳膠、或配合「EAR FIN(耳翼)」去幫助固定機身。(筆者按:報告中直認AirPods不設軟膠耳塞影響隔音、佩戴感不夠隱,但又可以打4星高分,其標準再一次令人「黑人問號」)

歐洲人耳道比亞洲人深,子彈型藍牙常會使用長機身+短耳膠,方便將耳機塞進耳孔內,耳道短的人使用、耳機會在耳仔外「條條fing」,歐洲做的配戴舒適度測試,未必適用於亞洲。

3)這份報告全程在實驗室戶內做lab test,是否可反映到一款真無線耳機在街頭被受手機電波、車輛訊號、班馬線燈柱干擾下的表現?Cato認為要帶同耳機到街頭做field test測試,才算真正有參考性。

連一般用家都清楚,街外很多因素會干擾到真無線耳機的接收,筆者就曾經帶到Sony WF-1000XM3在日本火車、秋葉原街頭試玩,但消委會真無線耳機報告全程是在英國的實驗室閉門測試,對結果頗有影響。(鍾世傑 攝)
這份報告在耳機電量、設計、售價比較上具參考價值,方便用家初步挑選適合自己的款式,唯佩戴感存在很多變數、人人感受不一,音色喜好更是因人而異、耳聽為實,最終還是建議到耳機店親身試戴。
耳機狂人 Cato Mak 總結評價
香港耳機市場相當大,有頗多大型耳機店,設有sample給用家試用,自己試真才買最實際。至於用耗量是否準確、操作的不便處,就需要多看網民使用報告。
其實還可上購物網看用家使用感想,就不用怕夾雜廣告成份。

記者心得:上網睇包膠
平常我喜歡看amazon日本網的用家評,因為打手比較少,用家口味跟自己相約參考性高。很怕被人屈我幫某品牌打廣告,我就cap個負評出來,原來Sennheiser Momentum的弱點不是聲薄,而是充電盒容易在不使用時耗盡電量,這是120個用家給讚的意見。另外,AirPods用家的評價也理性,認為此機的強調是泛用性,而且連線安定,但聽歌時欠個性,而且常常會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