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秦記|從古天樂穿越秦朝當將軍 再看秦始皇兵馬俑有無頭盔爭議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科幻古裝經典劇集《尋秦記》,相隔20年後以電影版回歸,劇中項少龍「抵死」對白堪稱經典。最新預告片中,秦軍一時戴頭盔一時不戴頭盔。其實在學術界亦曾就「秦軍是否有冑」展開爭論。

+6

科幻古裝經典劇集《尋秦記》,相隔20年後以電影版回歸。由天下一投資及發行,吳炫輝、黎震龍執導。首條宣傳片亦於今日正式曝光,原班人馬包括古天樂、林峯、宣萱、郭羨妮等人全數回歸!片中所見,項少龍及嬴政這對師徒的恩怨情仇愈趨白熱化,勢成水火!不過令影迷更驚喜是古仔以一頭白髮,而且首次公開的故事大綱,更見有神秘角色Ken出現,從現代來到秦朝的他,將會挑戰秦王嬴政(林峯 飾)王位,迫使嬴政要向師父項少龍求助。

中文中「甲冑」,「甲」指護身「盔甲」,「冑」指保護頭部的「頭盔」,古時另外又叫「鞮瞀」。古代冷兵器時代,士兵全副武裝披甲上陣,理所當然會認為是甲冑齊全上場。可是,我們若留意考古遺址秦始皇兵馬俑,便會發現數量龐大的兵馬俑,竟然無一人帶頭盔,究意為何呢?

▍秦始皇兵馬俑不見頭盔蹤影 戰國策記秦軍裸身作戰

中國最古老的頭盔文物出現在商代。由於當時的冶鐵技術還未發明,製革工藝亦不高超,固出土的商代頭盔大多都由青銅鑄成。及至春秋戰國時代,經過軍事技術大幅發展,頭盔已成為軍隊的制式護具,皮冑及鐵冑亦陸續出現。

雖然說生產資源有限,但最起碼將領來說,甲冑齊存仍然是理所當然的事。秦軍會被指士兵不帶頭盔作戰,除了有兵馬俑實物為證外,文獻《戰國策》亦有類似記載。

山東之卒,被甲冒胃以會戰,秦人捐甲徒裎以趨敵,左挈人頭,右挾生虜。
《戰國策.韓策一》

這說法讓人用作佐證。這段文字指相比山東六國士兵甲冑齊全上陣會戰,但秦軍卻可以扔掉甲冑赤身裸體迎擊敵人,左手提著敵人首級,右臂挾著生還俘虜。彷佛秦人為了獲取敵人首級立功,寧可放棄安全以換取輕便上陣殺敵。

+2

現在出土的兵馬俑,大量士兵頭上戴著一種估計是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而更多的士兵則把長髮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髮髻,當中以偏向一則的偏髻為主。而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一律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甚至連一個甲片也沒有,於是乎有一些軍事史專家主張「秦軍不重防具」之說。

秦兵百萬,就算盔甲簡潔,但仍然反映能生產大量護甲,可以推論一定不是資源因素而吝嗇生產頭盔。那究竟是軍事因素,抑或是其他文化因素促成這個現象?

▍學術界對「無胄」的多種說法

一般內容農場不知出處的說法,會以秦軍為了輕便為由,所以不帶頭盔,甲冑簡潔。秦軍自商鞅變法後,厲行軍功制和全國徵兵制,任何人根據所獲敵人首級,即可獲賜爵,而根據爵位高低可以有不同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分配,這制度釀成秦軍人人好戰,上戰場勇於殺敵,希望盡量獲取首級以換軍功,亦因而寧可輕裝上陣,方便殺敵。

又有人以軍事文化方面來分析,與軍中識別軍階有關。商鞅制定的軍功爵由低到高共有20級,類似今天的軍銜。使用軍銜是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它標誌著軍隊嚴格的等級管理制度的形成,軍銜也是軍人榮譽的標誌。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秦軍可能透過髮式、帽子和裝束來識別軍銜。軍團最前面的弩兵身穿便裝,頭髮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穿鎧甲的步兵卻將頭髮梳成髮辮,貼在腦後;大量的步兵則戴著這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髮式不同,可以判斷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更大可能是用來識別爵位等級標誌。

以上這兩個說法筆者都有保留。以戰爭效率而言,古代頭盔製造和設計技術,配帶於身上會加重了頭部重量和體溫,的確有礙行動。但頭部是重要身體部位,一旦遇到創傷小則影響全身正常運作,重則馬上有性命之虞,為了行動效益而放棄這個重要部位防護於理不合。

而軍事文化因素方面,可能較低級的士兵不帶頭盔,以髮髻或戴皮帽識別軍階是合理,但為何為數眾多的兵馬俑,即使是疑似將軍像也不帶頭盔,為何不可以較高軍階的將領才可帶頭盔,或以頭盔設計分別軍階?而且如上文所述,甲冑亦可能已有識別軍階功能,那髮髻作為識別軍階功能已不是必然。

另有一說法筆者認為較可取,兵馬俑原型其實是秦皇禁衛軍,有一定儀仗和檢閱作用,所以出於禮儀而免冑,不能單以兵馬俑形象,而推論整個秦軍將士的軍備。

▍出土發現打破秦軍「無胄」說法

+3

秦始皇兵馬俑「有無頭盔」的爭議,要到1998年才陸續告一段落。在1998年,考古人員發掘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時,發現了大量青石甲冑散片,當中包括完整的甲片頭盔。

在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內的153平方米試掘區中,考古人員共清理出87件石鎧甲、43件石胄和1件馬甲。這些石製甲胄工藝十分精細,石材經仔細打磨成同樣大小形狀的石片,按真實甲片的位置鑽孔,再以扁銅絲穿綴成一整套甲冑,高度重現真實甲胄的形貌。

此後,學術界大致認同秦軍完整防具包括頭盔,並認為兵馬俑具儀仗和檢閱作用,所以才出於禮儀而免冑。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