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跆拳道2022修例|一文看清五大修訂 三盤兩勝制高分者亦可落敗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經過東京奧運後,世界跆拳道聯盟(World Taekwondo)於2月份通過最新競賽規則,直至上周終於公開搏擊(Kyorugi)競賽條例修訂內容,並將於2022年6月1日正式實施。本文將為大家簡單介紹是次修訂內容重點。

是次「搏擊競條例」修訂主要目標在於提升比賽觀賞性、加快比賽節奏、鼓勵選手進攻、增加公平性等,修訂內容可分成五大部份︰新增少年組身高量級、新增「最佳三回合制」比賽方式、即時錄像放寬、後踢技術分修正、違規動作細則。

(一)新增少年組以身高及體重劃分量級

搏擊運動大多數以體重劃分量級,然而大部份選手都會為了獲得更大優勢而選擇減重,去到必自己正常體重更輕的量級作賽。過去,不少選手因為急劇減重,出現嚴重身體問題不能作賽,甚至有生命危險。因此,搏擊運動的減重安全爭議一直存在,不同組織都設法改善量級制度,以保障運動員安全。尤其對於發育中的青少年搏擊運動員,為了比賽減重而犧牲正常飲食習慣,更可能長遠影響他們的生理成長。

有見及此,WT繼在上次修訂中加入「即日抽查過磅」外,更在今次修訂中,於少年組(12-14歲)加入「身高量級」,以身高及體重劃分量級。

「身高量級」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的BMI數據,針對少年發育需要而制定,選手需要同時滿足「身高」及「體重」要求才可參賽。舉例而言,男子「1.69米 - 1.72米」級別的選手,體重便不可超過「61公斤」。

以「身高」劃分量級在搏擊界中並不常見,由於打擊質量與體重息息相關,因此一般會以體重劃分。但在WT跆拳道運動中,得分所要求的打擊力度並不算高,頭部踢擊更只需碰到護具便可得到較高分數,所以身高優勢在跆拳道搏擊中一直十分明顯。因此,WT於今次修訂加入「身高量級」,期望降低少年選手減重需要,同時減少體型差異,進一步提升保護性。

然而,根據BMI所制定的量級是否合適,則有待進一步商確。筆者

從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兒童及青少年BMI計算器

發現,身高172厘米14歲男子,只要體重介乎47.5公斤至67公斤都屬於BMI健康組別。這跟上文「1.69米 - 1.72米」量級中的「最高61公斤」有一定差距。若少年選手本身體重屬於偏重,便需要刻意減重以符合其身高的「最高體重」要求。若無法減重,他甚至因為身高緣故,不能像以往般報名較高體重量級,最終喪失參與比賽的資格。當然,以上僅為筆者個人臆測,「身高量級」的真實運行方法還待WT進一步交代說明。

此外,體重較高的選手在跆拳道搏擊中仍然存在一定優勢,尤其在近身推擊時則更為明顯。可能去到最後,選手們還是會減重或增重去接近體重上限,以取得優勢。

但筆者至少可以預測到,假如只有少年組(12-14歲)採用「身高量級」,當這些運動員日後進入青少年組(15-17歲)變回一般「體重量級」時,必將花上更多時間適應體型差別。

(二)新增「最佳三回合制」比賽方式

今次其中一項修訂是在「黃金得分回合」外,另加入「最佳三回合制」(Best of Three System)的比賽方式。該比賽方式曾在無錫2019世界跆拳道大獎賽(Wuxi 2019 WT Grand Slam)中應用。

在「最佳三回合制」,大家要分辨清楚「回合優勝者」跟「比賽勝出者」的分別。每回合選手得分較高者為該回合之「回合優勝者」。完成所有回合後,「獲勝回合數」較多者則為最終「比賽勝出者」。

與傳統比賽方式得分累積不同,在「最佳三回合制」中每一回合比賽結束後,下一回合開始分數歸零重新計算,每一回合宣布回合獲勝者。當一名選手在同一回合獲得四次「犯規」(Gam-jeom),對方選手將直接勝出該回合。此外,當選手之間分差達到12分,該回合將提早結束並宣布「回合優勝者」,「分差勝」不適用於半決賽及決賽。假如兩名選手在其中一回合的分數相同,則視作打和,該回合沒有「回合優勝者」。

以下為大家舉一個例子,說明傳統比賽方式跟「最佳三回合制」之間的重大分別。

第一回合︰A選手12分,B選手0分

第二回合︰A選手0分,B選手1分

第三回合︰A選手0分,B選手1分

在傳統比賽方式下,A選手會以12比2的總分勝出比賽。然而在「最佳三回合制」中,B選手反而會以2比1的「獲勝回合數」勝出比賽。簡而言之,大家可把「最佳三回合制」視作類似「三盤兩勝」的方式,選手需要每回合都爭取較高分數去勝出回合,率先勝出兩個回合便能勝出比賽。

在「最佳三回合制」中,假如在完成所有回合後,雙方選手「獲勝回合數」相同,則不會進行第四回合黃金回合,並以下列條件進行判決︰

• 三回合總分高者獲勝

• 如果三回合總分平手,以旋轉踢法得分較多者獲勝

• 如果旋轉踢法得分相同者,以獲得扣分較少者獲勝

• 如果上述三個條件均相同,以第三回合表現較佳者獲勝

「最佳三回合制」將會大幅改變比賽方式,運動員的打法、節奏、體能分配、戰術部署都要作出相應調整。

在現有制度下,不少選手會在首兩回合採取保守打法,直至第三回合尾段或黃金回合再以關鍵得分取勝;或是一旦分數領先拉開後,便採取被動打法維持優勢直至完場。然而這些在「最佳三回合制」下並不適用,因為每回合分數都會重新計算,所以運動員需要在每一回合重新爭取優勢以贏得回合。WT希望藉此鼓勵選手積極進攻,令比賽變得更加激烈。

但是,改變成「最佳三回合制」真的能夠改善目前WT跆拳道比賽體驗嗎?筆者對此抱有懷疑。目前比賽最常被一般人不滿的,最主要在於攻守方式比其他武術搏擊比賽單調,絕大部份選手都以前腳踢擊為主,而打法傾向統一又跟得分設定有關。雖然規例上旋轉踢法得分高,但是成功率低、容易被反擊,前腳側踢旋踢既可側身佔據中線有利防守,而且得分效率高,所以成為比賽中最主流的踢法。假如不針對得分着手的話,並不能對症下藥地改善比賽觀賽。

(三) 放寬頭部打擊的「即時錄像重播」

+2

舊例中,為了減少人手判分的因素,比賽中的踢擊得分以「電子護具」判斷為準,不允許教練提出分數申訴。今次條例修訂放寬了頭部打擊的「即時錄像重播」申訴。

在不論是否應用電子頭盔的情況下,假如選手頭部踢擊沒有上分時,教練可要求「即時錄像重播」(Instant Video Replay)。

此外,當出現頭部重擊或眼部被擊中時,除了主裁判外,教練亦必須要求「即時錄像重播」。

這項修訂雖然可以增加公平性,以「即時錄像重播」彌補電子頭盔與電子襪的不足,但可以預視到僅僅擦過頭部的踢擊問題情況將會因為「即時錄像重播」而放大,比賽亦會因此而增加暫停的次數。對於觀眾觀賽體驗而言,這有機會造成反效果。

(四)後踢(Dwichagi)旋轉踢擊判定

後踢(Dwichagi)是旋轉踢法的一種,使出後踢時頭部及肩部必須出現旋轉才會給予「技術分」。若使出後踢時頭部及肩部沒有同時旋轉,該踢擊將不被視作「旋轉踢擊」。

WT對後踢的旋轉踢法加分條件作出限制,踢擊者頭部跟肩部必須一同旋轉才會加分。

(五)違規動作內容修正

WT在今次修訂中對一些違規動作內容作出修正,以下列出當中5項逐一說明。

1. 禁止抬腿踢空腰帶以上3次或以上

禁止抬腿高於腰部及踢空三次或以上。

舊規例〈14.4.1.5〉列明禁止「抬腿擋格」、「踢擊對方腿部以阻礙對方踢擊」、「在空中抬腿或踢腿超過3秒以阻礙對方的潛在攻擊動作」、「以腰部以下為踢擊目標」,WT在今次修訂中進一步加入次數限制,以進一步規限前腳凌空互踢的情況。

2. 限制近身踢擊方式

「Monkey Kick」(猴子踢)。(網上影片)

隨著電子護具發展,一些針對電子護具的特殊踢法應運而生,例如「Monkey Kick」(猴子踢),即在近距離單腳以腳底拍擊對方護甲得分。可是這些技法與跆拳道的技法迥異,欠缺實際應用效果。

在電子護具的發展過程中,為了增加運動員得分機會,盡量增加電子腳套上的感應點。只要用電子襪感應器以足夠力度擊中電子護具,便可自動得分。換言之,踢擊力量成為得分的唯一準則。但為了保障運動員安全和令賽事更好看,又不得把得分力度調得太高,於是出現了只能在比賽取分而不帶威力的非正規踢法,例如中段後旋踢、中段擺腿踢、中段勾踢、中段扭踢等,令跆拳道比賽的觀賞性降低。

在今次修訂中,WT加入兩項違規動作,以限制近身非常規踢法的出現︰

• 纏鬥時以腳掌側部或底部踢擊軀幹電子護具。

• 纏鬥時攻擊頭部電子護具之後側。

不過,WT並未對「纏鬥」(原文︰「clinch position」)作出進一步解釋。到底是上半身有接觸便算,還是要「甲貼甲」,抑或是「互推」出現後才算是「纏鬥」?現行規例下,近身纏鬥時選手不時會以旋踢從斜上而上踢擊對方軀幹,接觸面介乎腳背及腳內側之間,若間中一腳只有腳內側接觸到護甲,是否已足以判罰?以上種種都需要等待WT作進一步解釋。但無可否認地,他們要在比賽電光火石間從不全面的角度觀察到如此細微的動作差異,這將會大大増加主裁判執法的難度。

3. 豁免旋轉踢法得分後倒地罰則

早在2018年WT為了增加比賽觀賞性,把旋轉踢法的技術分數從「1分」増加至「2分」。但由於旋轉踢法成功率不高,容易遭到反擊或失平衡倒地,得分效率遠比不上一般前腳踢擊,因此旋轉踢法使用頻率依然不高,未能打破前腳的壟斷地位。

如果雙方選手因偶然碰撞而跌倒,或因旋轉踢法得到分數的選手跌倒,不給予倒地判罰。

WT在今次修例中豁免旋轉踢法得分後倒地的罰則,以鼓勵選手使出更多旋轉踢法。

不過,筆者認為這並不足以改變現今前腳為主的局面,始終雙者得分效率還是相差太遠了。相反,這可能促使領先者利用旋轉踢法來施延時間。

4. 避戰及拖延比賽細則

為躲避對手的進攻而轉身和後退移動應受到處罰,因為這表示缺乏公平競賽的精神,並可能造成嚴重傷害。以彎腰以下或蹲下的方式躲避對手的進攻也應給予同樣的處罰。

在舊條例中,選手只要作出原地背轉迴避便足以構成犯規。WT在今次修例中增加「後退」元素,選手「背轉移開」才足以構成犯規。

當選手連續後移或側移三步而沒有技術性交戰時,會被判罰「Gam Jeom」。

WT在今次修例中增加「連續後移或側移三步」作為判罰條件。

5. 增加抓握罰則纏鬥細項

在舊條例中,「Fight」指令只會出現於「避戰及拖延比賽」當中。(影片擷取自︰https://youtu.be/RXJ8NYhlnPs)

在舊條例中,「Fight」指令只會出現於「避戰及拖延比賽」當中,當雙方選手5秒沒有採取攻勢後由主裁判示意,若再過5秒後雙方仍沒有攻勢或一方退後,主裁判便會判罰。WT在今次修例中把「Fight」指令加諸纏鬥狀況中,以鼓勵雙方在纏鬥間採取行動。

b) 參賽者應在主裁判發出「Fight」的命令後,應該從纏鬥姿勢分開,如果他們未能在5秒內分開,被動的參賽者或兩個參賽者將被給予「Gam-jeom」。

若選手在纏鬥期間抓、握或交叉雙臂到對方身體後,將被判處 「Gam-jeom」。

然而新條例中的「應該從纏鬥姿勢分開」,並不是在「暫停」期間讓選手分開,而是要選手自行冒著被對方攻擊的風險分開。當然,選手可以藉由發起攻勢來成為主動一方,令對方因被動而判罰。可是,若雙方選手在「「Fight」」後都積極搶攻,但仍處於纏鬥距離,屆時裁判應如何處理?

另一方面,經歷2019年英國曼徹斯特世錦賽鄭姝音爭議一賽後,世界賽裁判傾向在纏鬥後便馬上暫停並分開選手,以避免因視覺盲點判漏抓抱而造成不公。可是,新條例卻列明裁判需要在纏鬥期間宣告「Fight」並觀察5秒活動後才可判罰,有可能使選手刻意進入纏鬥以維持自身優勢,進一步拖慢比賽節奏。

延伸閱讀︰

【跆拳黑哨】一文看清爭議:鄭姝音10個犯規逐個睇

總括而言

在經歷2020東京奧運後,跆拳道難免進一步推行規例修訂,以與時並進方可繼續處身於現代搏擊運動潮流。WT在今次修訂加入不少新元素,包括「身高量級」、「最佳三回合制」、「纏鬥踢擊限制」、「纏鬥Fight指令」等等,明顯是針對現存的一些問題作出調整。可是,單從現時官方文件文字描述而言,新條例中尚有許多細節需要補充說明。

關於是次競賽規則修訂的實際影響,可能要待新規例於6月1日正式實行後,才可進一步分析跆拳道搏擊項目的最新面貌。屆時大家拭目以待。

參考資料︰

WT公布之競賽條例修訂(英文版)

戴淑華《2022年競賽規則重大改革》(中文講義)

武圖App2

包括香港在內,現時世界各地都有不少的武術愛好者,嘗試重塑大槍技法。他們的不少技法,便是取材自《手臂錄》。點擊圖片,觀看香港八極拳協會盧韋斯師傅的示範】

+8

你知道日本弓道中的「射法八節」嗎?點擊圖片觀看說明:

+4

你一定好奇的「印度八大兵器」,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