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跆拳道賽後分析|明星落敗新星掘起 港將詳解關鍵技術元素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跆拳道被稱為韓國國技,然而在東京奧運中韓國跆拳道隊只得到1銀2銅的成績。【武備志】邀請到香港跆拳道代表隊運動員柯柏林,跟大家分析一下本屆奧運跆拳道的一些技術轉變及發展趨勢。

受訪者簡介|柯柏林|香港跆拳道代表隊運動員、精英跆拳道會教練、嶺南大學跆拳道總教練

本屆東京奧運會跆拳道項目中,共產生8金8銀16銅,共32面獎牌。8面金牌分別散落到7個國家當中,共有21個國家贏得跆拳道奧運獎牌。而跆拳道發源地的韓國,卻連一面金牌也贏不到,只奪得1銀2銅的成績,被部份韓國媒體稱之為「國恥」。

其實不只韓國隊,就連一些大熱名星選手亦相繼在本屆比賽中抱憾落敗,不少年輕新星卻成為了獎牌贏家。在32面獎牌得主中,有14位不足22歲,當中更有8位是20歲或以下。年僅17歲的西班牙小將Adriana Cerezo,成為本屆奧運最年輕的跆拳道獎牌得主。

延伸閱讀

東奧跆拳道|烏茲別克小將金牌獻去世教練 爆冷壓倒大熱名將奪金

【東京奧運】西班牙少女睇成龍轉學跆拳道 淘汰中國兩金得主奪銀

到底在距離上屆里約奧運的這5年間,奧運跆拳道發生了甚麼轉變呢?【武備志】邀請到香港跆拳道代表隊運動員柯柏林,跟大家分析一下本屆奧運跆拳道的一些技術轉變及發展趨勢。

2016里約奧運跟2020東京奧運的跆拳道規例轉變

2016里約奧運過後,世界跆拳道聯盟(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下文簡稱WT)分別於2016年及2018年對搏擊規例作出過兩次重大修訂。

在第一次修訂中,WT提升踢擊得分,中端踢擊的分數由原先的「1分」提升至「2分」,另外旋轉踢擊再加「1分」。判罰方面,統一所有違規罰則為「扣分」,亦針對日漸單調的前腳防守及前腳進攻技術作出修訂。有關2016修訂的詳細內容,可參看《WT跆拳道2017競賽規則修訂—— 修訂詳解》

當中更包含WT跆拳道有史以來影響最大的條例修訂:把部份的「推」(Pushing)列為合法動作當中。這次規例修訂大幅改變跆拳道搏擊生態,間接令選手打法變得多元化。在2018年時,前UFC選手、極真空手道家菊野克紀便在全日本跆拳道選手權大會中,以極真空手道打法勇奪亞軍殊榮。詳情可參看《【奧運夢】MMA選手挑戰跆拳道 以極真打法勇奪日本亞軍》

及至2018年4月,WT再次修訂搏擊規例,目的在於增加競爭強度並確保運動員安全,主要針對得分、判罰和稱重方面等,作出了8項修訂。WT進一步提升旋轉踢擊的得分:旋轉踢擊身體4分、旋轉踢擊頭部5分。另一方面,WT為加快比賽節奏,提升避戰罰則。同時,為了避免運動員危險地過度減重、增加公平性,WT增設第二次過磅。有關2018修訂的詳細內容,可參看《【跆拳道改例】2018搏擊賽例最新修訂內容》

經歷以上兩次修訂後,2020東京奧運中的跆拳道比賽早已跟2016年的大不相同。以下為香港跆拳道代表隊運動員柯柏林對東奧跆拳道的分析內容。

2020東奧跆拳道跟2016奧運的技術差異

今屆奧運同上屆踢法上分別不大,但因為今次可以「推擊」及「增加比分」,令打法上會有一定分別,同時還出現以下搏擊技術轉變:

搏擊距離變近 搏擊格鬥更加緊湊

大家搏擊距離會變得「近身」,步法相對減少。例如男子58公斤決賽,突尼斯及義大利選手兩者步法都減少很多,經常處於接近交鋒的距離,亦發起很多踢擊。不一定每下都會趨前埋身纏鬥,但會維持係起腳距離邊緣不停起腳。當然他們不是亂起腳,而是看到機會就馬上起腳,又或者一邊起「中段上段連擊」觀察對方反應。

現在奧運跆拳比賽得分效率比以往高很多,同時亦體能化許多。比分動輒「5X:1X」、「3X:1X」,上屆比數會最多只會「1X:1X」,很少比分差距會很大。踢擊得分提高,使得分效率變高。這亦使選手更勇於起腳,使起腳頻率變高。

跆拳道比賽變得更加偏向力量及準繩度。以前選手會有很多跳步遊走、步法移動,良久才踢腳攻擊,踢一腳要睇得好準,分別愈來愈大。之前奧運都仲會有好多轉身腳,或者踢完一腳會走,而家踢完會唔走,擋好再還擊。

疫情使大熱門不在狀態 完整訓練系統使得獎選手年輕化

本屆不少大熱提早落敗,基本上是有共同原因的。除了英國Jade Jones繼續有比賽外,李大勛、Panipak在疫情期間都沒有參與比賽。Panipak還尚算保持到比賽感覺質素,不過決賽對陣17歲西班牙對手時仍然被「咬得好緊」,進攻得不暢順及打得較為保守,是後段轉到另一個攻勢才取得分數。李大勛不在狀態,正常不會失「Back kick」、「Head kick」那些分數。烏茲別克一年前轉韓國教練,而1月前意外身亡,但整體水平提升好多。

今屆多後起之秀,是因為大熱都已經成名多年,不是他們退步,而是打法被各國團隊摸通了。在疫情間比賽少的時候,他們狀態比較飄忽亦不出奇。

+4

獲獎選手年輕化,男子58公斤級冠亞軍都是20歲左右,近一兩年的世界賽亦有不少未夠20歲的選手奪得三甲。主要原因是在於訓練系統上。每個國家的訓練系統日趨完善,自小便放大量資源去培訓選手,不會像以前般集中只有幾個國家「跑出」。現在每個國家的跆拳道水準大幅提升,就算一些小國,它們的訓練系統自小培育,成功訓練出不少後起之秀。

搏擊表現更加體能化、更具對抗性

現在搏擊允許推擊,身體對抗性大增,直接使比賽更加趨向體能化。在搏擊體能化下,更加講求運動員身體質素,於是使集中追求技術的韓國隊不再佔優,歐美選手反而可以透過科學化體能訓練,以身體質素在搏擊中佔據優勢。

在男子58公斤、68公斤級別的比賽中,選手搏擊表現都「好硬淨」,不再單單追求「夠氣」、「踢得快」,現在「對抗性」亦相當重要。例如58公斤級復活賽泰國輸給意大利輸那場。意大利選手技術不算很強,但泰國選手最後失好多分被「Point Gap」了。泰國選手前幾年水準十分高,雖然隔一兩年可能會表現下降。但據我(柏林)所知,泰國隊體能訓練不算多,頂多只是跑步、衝斜坡等等,不似英國隊不停地進行重量訓練。

泰國選手第一回合支持得到,意大利選手成功一腳撐走他,而他亦有能力撐走返對面。可是去到第二回合,泰國選手便開始無力為繼。始終泰國選手只有衝斜路、跑長跑,沒有科學化重量訓練協助,只單靠技術生存,無法彌補體格上的差異。

在體能訓練上,男女體能訓練與否的差別就更加大。為何Panipak不會落入劣勢呢?因為輕量級的女生即使進行重量訓練,普遍力量差別都未必會去到好大。但男子完全不同。男子比賽雖然亦講求技巧,但從泰國對意大利那場便看得出體能差別。

搏擊時正反架的選擇

著名選手李大勛、Jade jones會慣性有一邊腳放前,右腳放前多,只會間中短暫轉腳。

4年前沒有推擊時,大家會傾向Open Side,因為後腳踢正位較易得分。現在反而會後腳踢負位,雖然範圍較細,但因為大家都踢擊準繩度進步,所以都有機會得分。另一方面,現在運動員對抗性加強,即使一腳踢不中亦可以同一個位再踢多次取分。

另一個分別是,Open Side架式下較難逼近埋身,直接入去會較易被對方後腳還擊或以前腳阻截。但當Close Side時,前腳互頂後雙方之間沒有多少距離,反而更易進行埋身打擊,即是推踢或拳擊,令Close Side在今屆奧運的價值提高不少。

基於以上原因,所以不時會見到新秀左右架互用,Panipak的西班牙對手便是左腳在前。一般而言,面對強敵時選手普遍會想強腳放前,以加強保護性。但亦有特別情況,例如Panipak在半準決賽對陣越南那場。

初段越南選手追迫得相當緊湊,後來Panipak突然一下子拉開分數,便是這個情況。本身Panipak 比較擅長右腳Hook Kick,可是頭半段右腳屢攻不入,後來轉踢左腳便踢中了。有時換腳變換節奏,令對手失去預算,間中亦可以扭轉局勢。現在普遍亦較少堅持一邊去打。

增加即日第二次過磅 提升比賽公平性

現在除了比賽前一天的秤重(weight in)外,大會在比賽兩小時前亦會隨機選擇運動員秤重,體重容許限度是比賽級別的5%。例如58公斤級選手,在第二次量重時不可超過60.9公斤(58公斤 X 1.05)。這樣令比賽變得更加公平,亦令比賽更加緊湊好看。

因為以前有選手會由巨量減磅下來,佔有一定體型優勢,最明顯就是中國隊的趙帥。他上屆打58公斤,近年只能轉打63公斤、68公斤,在今屆奧運中他便打68公斤級別。這會令比賽更加好看,因為減少了高矮懸殊的情況。今屆只有一兩個選手比較矮小,58公斤量級平均身高為170-180厘米,68公斤量級就175-185厘米左右。

未能解決頭部觸擊得分問題

不過今屆比賽還是有解決不到的地方。現在電子甲計分系統十分公平,但踢頭盔不計算力度便可得分,輕輕掂到都會有分。有些比賽單是腳趾尖(感應器)觸到頭盔,就會得到分數。對於跆拳道習者而言,可能會分辨得到,理解得分規則。但對初學者、家長、一般人而言,就會覺得不可思議,對跆拳道產生誤解。

同時,近身掛踢亦是「掂一掂」就會有分,這個問題仍未解決得好。以矮個子選手角度來說,假如踢頭要計算力度,他們跟高個子的差距就更細。因為很多時候,矮個子都不是真正被踢中,而只是被「掂到」而已。

不過,這亦可能因為WT希望滿足奧運要求,維持「安全性」、減少KO出現,所以才作出的取捨。

【香港空手道奧運代表劉慕裳的日常生活點滴】

+9

中華台北空手道「小清新」文姿云反差萌的一面:(按圖放大)

+15

楊勇緯部份「勾魂」照(按圖放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