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民對中國武術影響深遠 從八極拳、通備拳、查拳、心意六合說起

撰文:李開泰
出版:更新:

伊斯蘭教的信徒遍佈全球各地,在你我的社區之間,可能已經居住了無數伊斯蘭教友。然而數量的多寡未有改變某些刻板印象,內地有個名詞曰「綠綠」,便是用來譏笑回民群體。其實伊斯蘭文明曾經震撼歐亞,穆斯林亦曾深深影響中國武術。

▍河北:八極拳

與任何民族文化一樣,受穆斯林影響的武術,往往帶有強烈的地域性質。例如在回民聚居的河北,便衍生出八極和通臂兩大名拳。

早在13世紀初,便有一部份西亞回回人和中亞伊斯蘭信徒隨蒙古軍隊來到這裏。及至明代,明成祖朱棣為了填補華北地區的空曠,曾多次下旨從山西、江南等地遷民河北,當中就包括大批回民。他們許多都紮根滄洲,這亦是孟村回族自治區的雛形。

清代雍正年間,有名出生於山東的回族男孩,因為父親離世的關係被母親帶到滄州孟村投靠族人。這個男孩名曰吳鐘(1712年-1802年),正是八極拳的開山祖師。

關於吳鐘習武的經歷有幾種說法,有指他是隨一位自稱為「癩」的雲游僧人學習拳法,之後再從「癩」的徒弟「癖」學習槍術,最終創出了八極拳。亦有說吳鐘是向村中老人學拳後,再親上少林寺討教氣功,之後他再到陜西學習槍術,合三者大成創立八極拳。

不過無論根據何種說法,八極拳以槍化拳、勁走剛猛的特性,卻是一致的。這亦是為何武林常拿八極和太極作對比,所謂「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動乾坤」。

乾隆四十年,吳鐘回到滄州,並在山東河北一帶教授拳術與大槍。由於吳鐘無子,故把技藝盡傳予獨女吳榮,其後吳榮嫁到羅疃村。吳鐘又傳藝於孟村吳永,因此在滄州一帶,八極拳傳播甚盛,並可以分成孟村、羅疃村、自來屯、與狼兒口等支派。今天採用的封面圖,便是孟村八極拳現代著名傳人——回民吳連枝。

八極拳祖吳鐘,由於年代久遠,所以並沒有留下任何照片。現時的畫像大多是由後人按照文字和口述記錄推敲而成,可以見到回民裝扮乃其形象的核心元素。

延伸閱讀︰八極之祖——吳鐘

▍河北:通備拳

八極拳不僅讓滄州武術聲名鵲起,亦導致了另一門武術的興起,那就是由宗師馬鳳圖創編的通備拳。

馬鳳圖(1888-1973),字健翔,回族,同是生於現今的孟村回族自治區。幼年接受伊斯蘭經堂教育,之後跟隨祖父和父親學習劈掛拳及摔跤,並隨舅父吳懋堂和孟村吳世柯學習八極拳。及至12歲,馬鳳圖再先後拜黃林彪、李雲標、蕭和成等人為師,學習劈掛門武藝。

宣統年間,在天津讀書的馬鳳圖加入了同盟會,踴躍參加反清活動。由於精通武術,馬鳳圖受同盟會指派,與葉雲表等人,積極團結北方武林人士,創建了對照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中華武士會,並被公舉為副會長兼總教習。與此同時,馬鳳圖在天津出版了《通備釋義》,正式宣布「通備」的名號,以此表明自己的拳術與一般通臂拳不同。

這個通備拳體系,既包括分屬長拳和短打的劈掛、八極、翻子、戳腳等拳法,也包括源遠流長的槍、棍、刀、劍等器械,是個名副其實的「通備」武藝。

晚年馬鳳圖客居西北,經過他數十年的傳習推廣,通備拳盛行於西北諸省。而他的四個兒子:馬明達、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亦努力不懈傳授通備武藝,被武林譽為「馬氏四傑」。

馬鳳圖,這位武學宗師,絕對是回民與中國武術界的光榮。

馬鳳圖先生融百家所長,創立了通備武學體系,其子馬明達教授亦當今中國武術界名人。

延伸閱讀︰理象會通 馬氏通備——馬鳳圖

▍山東:查拳

河北貴為「武術之鄉」,與它毗鄰的山東省自然也不會是「泛泛之輩」。螳螂拳據聞就是由山東即墨人王朗所創,苗刀與太極拳等傳統技法亦在當地廣泛流傳。至於回民武術,亦在此地留下了深厚足迹,那就是四大長拳中的查拳。

查拳具體的創立時間已不可考,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創自明朝末年的新疆回民——查密爾(約1582——1662)。當時倭寇經常侵擾中國東南沿海,明世宗於是命戚繼光為抗倭大將,並詔書天下,聚兵東征。查密爾本想應徵入伍抗倭,但是由於路途遙遠,氣候又多變,故經魯西(山東西部)時染病。後經當地回族人民的精心照料,逐漸康復。為報答關照之情,查密爾將自己武藝悉心傳授給回族鄉親。他逝世後,人們便把他傳授的武藝命名為查拳,以資紀念。

經過歷代查拳拳師的繼承和發展,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查拳已在山東的冠縣、任城逐漸形成了三個不同的技術風格流派。即冠縣的「張式」和「楊式」,以及任城的「李式」。各派的側重點俱有不同,例如楊式較着重摔撻技巧,張式則擅長腿法等。

查拳講究技擊實用,故歷來訓練出不少擂台能手,當中包括中央國術館少林門門長、「千斤王」王子平(1881—1973),以及北京市武協副主席常振芳(1898—1979)。而他們兩位,都是回族人。

王子平是近代回民武術家的代表人物,他曾短暫擔任南京中央國術館「少林門」的掌門一職,可惜最後不歡而散

延伸閱讀︰千斤王——王子平

▍河南:心意六合拳

河南有一百多萬回民,僅次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成為回民數量第三大省份。早在唐代,伊斯蘭教便隨著阿拉伯帝國使者傳入中國,此事載入《舊唐書.大食轉》,這亦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史料記錄。

去到元朝,回回人開始遍及全國,伊斯蘭教也隨之傳播到全國各地。就河南來說,元代回族最集中之處在豫北,即今天的焦作市。回民不僅與漢人通婚,亦在不斷相互學習對方的文化,自然亦包括了武術。

對許多人來說,心意六合拳創自漢人姬際可、又是形意拳的先祖,當然是不折不扣的漢人拳法。不過正是在河南這個漢、回同處的地方,出了一個回民分支,那就是馬學禮的河南派心意拳。

馬學禮(1714—1790),回族,河南洛陽東郊馬坡村人。他的真正師承不詳,較為流行的說法是他乃姬際可的嫡傳弟子。據傳他跟隨師父十年,盡得心意拳真傳。之後他奉師命四處與人切磋交流,更曾到少林寺換藝。遊歷經驗讓馬學禮的拳法別樹一幟,終於成就河南一脈的心意六合拳。

比起其他支流,河南一脈的心意拳相對穩秘,很少跟門外武者交流。除馬學禮外,這門心意拳最著名的傳人要數另外兩位回民——買壯圖與盧嵩高。

買壯圖(1805—1888)生於魯山縣魯陽鎮,曾拜馬學禮的徒孫張聚為師,勤學苦練數十載,把心意六合拳完善為以爆發力為核心的拳種。而他行俠仗義的事蹟,更被編成評書《壯圖傳》廣為傳唱。買壯圖晚年安居魯陽鎮黑虎橋一帶,教授拳術、槍術給族人,並匯集平生所得,著成《武功正宗》一書。

盧嵩高(1874-1962),河南周口人,是河南心意拳第七代傳人。盧嵩高早年以保鑣為業,中年則放棄保鑣生涯,定居上海。在上海期間,盧嵩高曾經開罪黑幫大哥黃金榮,後來卻憑高超武藝使其大為賞識。

盧嵩高早年傳授的心意拳門徒均為回族,後來由於生活所迫,加上被漢族弟子解興邦的誠摯所打動,於是破除舊習,外傳漢族。不過得其真傳者,依然以回族居多。

盧嵩高,近代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師,正是在他的引領下,心意拳傳遍上海並自成一格,稱為「滬上心意」。

延伸閱讀︰滬上心意——盧嵩高

▍結語

基於日常經驗,社會很容易衍生出各類刻板印象。以回民為例,他們經常被標籤為落後、野蠻的一群。似乎世人都已經忘記了,他們曾在中國武術史上寫下輝煌一章。小編在搜圖之時,發覺關於穆斯林武技的條目,全部都是在指涉恐怖分子。這點實在值得大家深思。

武圖App2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曉得大家能否盡數?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7

八種太極發勁方式,點擊圖片觀看文字說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