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富察皇后頭飾掀南京絨花熱 匠人趙樹憲盼收徒傳藝

撰文:陳嘉敏
出版:更新:

熱播清宮劇《延禧攻略》在本月26日播出第70集大結局,角色的悲歡離合固然賺人熱淚,而富察皇后及一眾妃殯頭上的絨花飾品亦同樣令人着迷。原來這些飾品出自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絨花」傳承人趙樹憲及其徒弟之手,《延》劇播出後,網上掀起南京絨花熱,惟趙樹憲對此卻處之淡然,反之認為南京絨花似處於瀕危失傳邊緣,冀盼將工藝傾囊相授予更多學徒。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經常佩戴絨花飾品,劇集熱爆帶起南京絨花熱。(VCG/《中國人的一天》)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l7U1Y7t5LO

據《清史稿》記載,清乾隆的首任皇后富察氏雖出身貴族,但素以「通草絨花為飾,不禦珠翠」為名,生性勤儉恭持,亦帶頭摒棄後宮奢靡浪費,在《延》中,不難發現富察皇后多戴絨花飾品,而非一般珠寶首飾,款式亦有依據北京故宮現有的清代皇室飾品收藏款照片,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絨花」的傳承人趙樹憲及其5位徒弟操刀製作。

+7

還原《延禧》絨花的「虛」與「實」

「絨花」與「榮華」(國語拼音rong2 hua2)同音,寓意大吉,故深受后宮妃嬪鍾愛。絨花由煮熟的蠶絲製成,需經過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才可製成絨條;再經過「傳花」工序,即用鑷子對絨條進行造型組合,配合皮紙、料珠等輔助材料,最後做出「鐵絲為骨,蠶絲為肉」的南京絨花飾品,工藝耗時且複雜,匠人費盡心神才能造出被皇后看上眼的傳世作品。

相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有記載,以蠶絲為原料製成的絨花飾品被列為皇室貢品,至明清則更具規格,以清康熙、乾隆年間最為興盛。而絨花樣式多變,有鬢頭花、帽花、胸花、戲劇花等,當中以簪在女子鬢髮間的鬢頭花最受人青睞。

然而,唐代盛行的絨花皆為大紅大綠的鮮豔顏色,樣式由吉祥圖案組成,如蝙蝠造型的「福在眼前」、石榴造型的「多子多孫」等,並非《延》劇中所見的藍、紫等灰色調的絨花。相信這與《延》劇監製于正希望走「淡雅」灰冷色調的視覺效果有關。

據匠人趙樹憲介紹,絨花早在唐代武則天時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格,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盛行鮮豔顏色,與《延》劇中所見的藍、紫色調的絨花有所不同。(VCG)

復興南京絨花第一人

作為「南京絨花」傳承人的趙樹憲今年65歲,僅具初中學歷,在19歲時被分配到南京絨花廠工作,在沒任何美術底子的情況下,跟廠內老師傅習得全套絨花製作的工藝。他曾形容自己與絨花的關係是「先結婚、後戀愛」,懵然不識絨花魅力時,已要從「滾絨」開始學起,其後才漸漸被這項技藝所吸引,跑遍了絨花廠內的每一個崗位學習。

惟隨着時代發展,傳統絨花已鮮有人佩戴,趙樹憲所工作的絨花工廠逐漸改以生產動物造型、節日裝飾的絨花製品為主,並出口到歐洲各地;至1980年開始,市場更愈發不景氣,導致絨花工廠倒閉,令趙樹憲一度告別了這個行業。直到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他才開始重操故業,於2008年在南京民俗博物館設置絨花坊。

趙樹憲曾是工藝製花廠絨花車間的工人,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一度沉寂的絨花稍有起色,2年後他重操故業,在南京民俗博物館設置絨花坊。(《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重出江湖的趙樹憲並沒故步自封,力求在作品的表現形式和題材上創新,經常關注時尚流行,以傳統製作技法設計新穎的絨花製品,又嘗試造出色彩明媚、樣式多變的絨花製品,如插花、胸針、戲曲頭飾、字畫和擺設等。

絨花在趙樹憲手中遂漸有了復甦跡象,更有走向世界的作品出現。繼2012年著名時裝設計師勞倫斯‧許(Laurence Xu)邀其合作,為中國女星姚星彤縫製「絨花若雪」禮服,結果在康城電影節走紅地氈時令全球驚豔,他再於2015年的米蘭世博會上,把絨花以帽花形式向世界展示南京絨花的豔麗魅力。

+13

絨花揚名後訂單亦接種而至, 除了有新人結婚時訂購傳統的絨花鳳冠,絨花飾品亦在影視劇大放異彩,例如早前上映的電影《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內,就有趙樹憲的絨花作品,劇中角色「素錦」就戴了絨花頭飾。據趙透露,《延》劇劇組一共預訂了19款絨花頭飾,他與徒弟們用近一個月時間製作。

獨創高仿「點翠」 盼絨花產業化

絨花重入大眾眼中,但趙樹憲並沒鬆懈,反而在米蘭世博會後開始研究新技法,稱「2015年有人給我看了很多過去『點翠』首飾的圖片,這就促使我開始研究,是不是可以用做絨花的方式來做『點翠』」。「點翠」這種傳統首飾製作工藝,需使用翠鳥背部的藍色羽毛做材料,而翠鳥目前是國家保護動物,所以「點翠」首飾愈發少見。

趙樹憲最得意的一次創新,是用絨花來仿點翠,這不僅是絨花製作的一次創新,更使得「點翠」這一古老的製作手法煥發出新的活力。(《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才成功完成仿製點翠的新技法,做出一套仿點翠頭飾,隨後再以同樣手法做了髮簪和耳墜。他認為其工藝因此有了色彩上的突破,「我把色彩的路子完全打開了,能做任意顏色、漸變,設計各種各樣的款式不僅可以做頭飾,還能做胸飾等等,絨花就有了另一種效果」。另外,他亦認為這樣可以為「點翠」這種古老的製作手藝,煥發出新活力。

雖然現在愈來愈多人喜歡南京絨花,趙樹憲仍然擔憂承傳問題:「招不到徒弟」。(《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1

「南京絨花」再受關注,惟趙樹憲始終擔憂承傳問題,即使他不收學費,免費提供材料讓徒弟學習,但他要求徒弟要全職學習絨花,卻令不少想拜師學藝的人卻步,「很多人都只是詢問,有的學了一段時間便退出了,真正堅持下來的並不多」。趙樹憲目前有5名徒弟,當中更有兩名是90後女子,為此手藝注入年輕活力,但他的心心念念的還是要把這份傳統手藝產業化,稱「我會努力帶出更多的優秀學徒,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可以產業化」。

編按:本文影片獲「中國人的一天」授權轉載。「中國人的一天」由騰訊圖片出品,聚焦普通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攝影:江川、馬義超 文字:王緣 《中國人的一天》南京視覺創意中心 騰訊圖片&龍虎網 聯合出品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