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BB原來唔鍾意聽大人講「BB話」 以後咪再「飲奶奶瞓覺覺」

撰文:科學最前線
出版:更新:

美國《醫藥日報》在《發展科學》雜誌刊登華盛頓大學和康涅狄格大學共同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爸爸媽媽用「娃娃音」跟寶寶說話,的確有助於提高寶寶的詞彙量。不過最新研究提供了另一個觀點:比起假裝用高音音調說話、或無意識的用娃娃音對寶寶說話,站在寶寶的立場,其實寶寶似乎更喜歡聽同儕的聲音喔!

寶寶容易對「高音調」的聲音感到不耐煩!

華華的媽媽最近常煩惱著:「我兒子都兩歲半了,感覺他都聽的懂但是不愛說話,有時候會自己自言自語幾句,而且有時候好好和華華說話他又害羞不肯回話會一直躲。而且,我覺得華華的性格有點小孤僻,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很少和人眼神交流,經常發脾氣~請問這樣該怎麼辦?」

爸爸媽媽都知道寶寶學說話可不是一蹴而成的,但如果有一絲狀況就容易自己嚇自己。其實,寶寶在語言表達上,不僅僅與寶寶自身發育有關,在生長的環境以及家長平時的引導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那麼寶寶是怎麼樣一點點學會說話的?家長又該如何做出正確的引導呢?

父母該向寶寶說「媽媽語」,採用正常的詞語和句子說話。(Unsplash/Wesley Tingey)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魁北克大學的科學家運用特殊的語音合成器,模擬了人類的聲道,利用聲帶的調整、舌頭和嘴巴變化發出不同的音調與共鳴的「元音」,測試嬰兒對不同音調的偏好。這個特殊裝置讓科學家能夠比較寶寶聽見同儕與大人所說出的「元音」反應有何不同,他們訓練嬰兒聽到聲音後頭會朝向(或撇開)棋盤圖像,藉由觀察嬰兒的轉動方向知道他們喜歡哪種聲音。

研究結果出乎意料之外,五個月大的嬰兒專注聆聽同儕發出的元音時間,比大人還長40%,顯然他們更喜歡與自己類似的元音,對於大人假裝的高音音調則耐性有限。

原來寶寶更喜歡聽同儕發出的「元音」

華華媽媽問,什麼是元音啊?其實元音就是母音,是音素的一種,與輔音相對。元音是在發音過程中由氣流通過口腔而不受阻礙發出的音。

無可否認,經常聽見爸爸媽媽用高音音調說話的嬰兒,在兩歲時詞彙量相對較多,在七歲時智商也較高。雖然寶寶喜歡聽大人用高音對他們說話,但寶寶更喜歡聽同儕聲音的現象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作者提出,聆聽同儕聲音會激勵剛出生的寶寶更容易發出聲音,並促使他們在幾個月後開始說兒語。

【相關圖輯︰【嬰兒語字典】教你聽懂BB話!原來neh、el、owh、heh是這些意思(按圖預覽)】

+14

所謂的兒語就是嬰兒用「最喜歡」的一至兩種輔音(如BABABA)所組成的重複語言音節,也是未來語言能力的重要指標,而較早開始穩定的說兒語的寶寶能說出更多單字,並在兩歲左右也同樣擁有較多的詞彙量。

研究表明,嬰兒更喜歡與自己兒語類似的字詞,例如很常說「BABABA」聲音的嬰兒,更喜歡聽見含有「B」音的單詞。因為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較常聽見這類似的元音,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寶寶會過濾並挑選自己更感興趣的對話聆聽,因此寶寶的注意力也會被與他們最常發出的相似聲音吸引。

這些研究讓我們對人類語言的形成有更全面的認識,寶寶除了會從周遭的大人身上學習語言,而他們也會從自己發出的聲音學習。跟寶寶正常說話也很重要喔!也就是請說「媽媽語」,不要說「寶寶語」,採用正常的詞語和句子說話,好比說:吃飯、穿鞋子等等,不要說吃飯飯、穿鞋鞋。

今天我們說的「媽媽語」,可以採用緩慢的長音、高音來說話,句子簡單,並配上誇張的表情,比如說吃飯,可以放慢我們說話的速度,並把嘴巴張大,做出誇張的面部表情,這樣是可以幫助寶寶理解語言並學會說話。

【相關圖輯】「#育兒衝擊畫像」熱潮再現 日父母爆笑湊仔日常大公開(點圖放大瀏覽):

+27

【本文獲「科學最前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