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這些方法驅蚊!掛香囊當香水用 呢樣嘢到今日仍大把人有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全世界的蚊子有三千多種,其中雌蚊子主要以吸人或動物血為食。被蚊子叮咬後,不光皮膚發癢,甚至還會傳播瘧疾等傳染類疾病。所以,每當夏天來臨,防蚊都是生活中時刻需要注意的事。蚊子在地球上已經生存一億多年了,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祖先茁壯成長。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天運篇》裡就有記載「蚊虻噆膚,則通昔不寐矣」,表達了對蚊子的痛恨。那古人夏天是如何防蚊、滅蚊的呢?

現代社會有大量方法驅蚊,但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古人又會如何驅蚊呢?(資料圖片)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

煙熏法是古人最常用的驅蚊辦法。蚊子怕煙熏,還懼怕一些特殊的味道。古人發現蚊子的這一習性後,就用煙熏驅蚊。古人發現,燃燒艾草、蒿草的驅蚊效果不錯,而且煙霧不多,味道不嗆人。於是,艾草、蒿草就成為古人驅蚊的常用材料,還被製作成最早的驅蚊工具「火繩」。一直到大陸改革開放前,火繩還在廣大農村地區被使用。秋天人們將結過籽的艾草、蒿草採集回家,像編辮子一樣將其編成繩狀,然後掛在房樑上曬乾,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火繩就可以派上用場了,晚上睡覺將其在屋內點燃,驅蚊效果是極好的,

火繩的功能類似初級版的蚊香。至少到了宋朝,古人已經在火繩的基礎上製作出了蚊香。宋代《格物粗談》記載:「端午時,收貯浮萍, 陰乾, 加雄黃, 作紙纏香,燒之,能祛蚊蟲。」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蚊香」裡有雄黃的成分。雄黃是硫化砷礦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廣的殺蟲劑。另外,書中還提到了古人在端午時節採集材料製作蚊香,這很有可能與古代端午採集艾草的習俗有關。蚊香的製作工藝在清代進一步提高。晚清時,一個來華採集茶種的英國人曾寫過一部名為《居住在華人之間》的書,其中就有關於蚊香的記載。這個英國人當時從浙江西部去福建武夷山,途中由於氣候炎熱潮濕,被蚊子叮得整夜無法闔眼。他的隨從就購買了一些當地人使用的蚊香,驅殺蚊蟲很有效。他把這一資訊傳回歐洲後,引起了歐洲昆蟲學家和化學家的極大興趣,詢問他這種蚊香是由何種物質合成的。後來,他在浙江定海獲得了這種蚊香的配方─由松香粉、艾蒿粉、煙葉粉、少量的砒霜和硫黃混合而成。是的,含有砒霜,不知道古人燒這種蚊香會不會中毒。

除了蚊香,古人還用香囊驅蚊。香囊在明清時期很是流行,除了有香水的功效,還有驅蚊的效果,因此也成為古代文人雅士和貴族公子的驅蚊最愛。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藥,這些中藥的味道具有驅蚊的功效,比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這就和今人把「風油精」、「花露水」塗在身上的效果一樣。

古人發明的蚊帳直至今天仍然有大量人使用。(網上圖片)

除了驅蚊法,古人還有避蚊法。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嗎?把蚊子擋在外面!擋蚊子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蚊帳了。南朝梁元帝撰寫的《金樓子》記載: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經常在「翠紗之幬」裡避蚊。這裡的「翠紗之幬」就是今天的蚊帳。唐宋以後蚊帳進一步普及。北宋張耒《離楚夜泊高麗館寄楊克一甥四首》詩稱:「備飢朝煮飯,驅蚊夜張幬。」可以看出,蚊帳已是當時居家必備之物。蚊帳在中國使用了兩千多年,其雄風在當下依舊不減。二○一六年里約奧運會時,茲卡病毒(Zika virus)肆虐,而蚊子正是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在其他國家運動員「談蚊色變」之時,大陸運動員拿出了老祖宗的法寶─蚊帳,有效地防止了病毒傳播,也引起了他國運動員的效仿。兩千年前的中國製造,而今也能派上大用場。

此外,古人還有許多種奇葩的滅蚊法,比如在家中大缸內注水養青蛙。蚊子喜陰涼,又需要在水中產卵,所以愛往缸裡飛,一飛進去就會被青蛙吃掉。還有一種「滅蚊燈」,小說《金瓶梅》裡有提及。滅蚊燈吊在蚊帳內,燈盞的側面開有小口,當燈繩被點燃後,就會因冷熱不均產生氣流,蚊帳內的蚊子便會被氣流吸進燈盞內燒死。可以說,與蚊子戰鬥的歷史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文明史。王老師不禁驚嘆古人的聰明才智,也感嘆人類在地球上生存至今的確不易。在此,向我們的先人致敬!

(以上是《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的內容節錄)

書名:《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作者:王磊(麥田出版提供)

作者簡介:王磊(講歷史的王老師)

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東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歷史教師。

在教學過程中,他發現學生們對古人的日常生活很感興趣,但平時的歷史教學很少涉及這方面內容,於是思考用什麼樣的方式能更好地傳播這些知識。

從2018年5月起,他以「講歷史的王老師」為名,在大陸抖音APP上專門介紹有關古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歷史知識,涉及衣食住行、戀愛婚姻、風俗娛樂等方方面面的內容。腦洞大開的問題,乾貨十足的知識點,再加上王老師作為東北人所特有的幽默講解,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跟完全部視頻。

出版社: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