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區我主場】中間不是中立 為溝通務實立場正名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張美雄(西貢區區議員)

在這次選舉前,在社區層面上,政治議題不會是街坊及地區人士關注的重點,而這裡所談及的其實就屬於狹義的政治,亦即涉及政黨、意識形態、民主人權等價值觀等議題,這種排拒就是為了避免社區成為政治的風眼或引入政治爭拗,令社區不得安寧。社區關注的議題往往涉及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例如巴士路線、街市、或其他諸如醫院、圖書館、休憩場所等,而對一些私人屋苑而言,如何把管理費控制在合理水平、改善屋苑管理,亦是區議員要爭取的目標。

不過,歷經近半年的反修例事件,特別是警方不再忌諱於民居附近施放催淚煙後,社區似乎已經從對狹義的政治的排拒,轉化為對廣義的政治的重視,亦即意識到政治本身就涉及權力及資源的分配過程,社區安全的議題無可避免連結到全港性政治議題。而被催淚煙波及的地區,選民都傾向於以政治立場先行的態度投票,一些致力於民生服務的區議員亦不敵催淚煙而未能連任,這或許已為地區議題過去的地區局限性帶來根本的改變。

歷經近半年的反修例事件,社區似乎已經從對狹義的政治的排拒,轉化為對廣義的政治的重視(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當新任區議員期望革新區議會,並要求政府兌現當年殺局時的承諾,把原有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負責的文娛康樂及環境衛生等事務的權力下放,這對於各政治陣營實踐其政治理念以及讓青年領袖帶來管治歷練,都對香港未來的政治現行帶來好處。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管反修例運動如何發展下去,社區最終會回復平靜,街坊固然希望繼續免於受催淚煙的威脅,但同時也會關心巴士線等民生事務。假若新任區議員不齒蛇齋餅糉,而只醉心於自身有興趣推動的社區改革,或會造成下一輪的鐘擺效應,導致下一屆有可能面對重大挫敗,因為對多數街坊而言,蛇齋餅糉始終是最貼身的利益所在,而事實上亦有不少公營機構會安排一些資源作社區發展及宣傳之用,蛇齋餅糉不應只是某陣營的專利。

假若新任區議員不齒蛇齋餅糉,只醉心於自身有興趣推動的社區改革,或會造成下一輪的鐘擺效應( 資料圖片)

有意推動社區改革的,就應思考如何結合蛇齋餅糉及社區的充權,令廣義的政治意識在地區上生根。否則,當切身利益受損,社區或會重現對廣義政治的反感,對任何地區上的改革抱持懷疑的態度。正如台灣自二零一六年由民進黨全面執政後,所推行的改革一方面影響到軍公教階層的市民的既有利益,另一方面支持改革的市民又有過高的期望,而共同於去年的地方選舉狠懲罰民進黨。如何在平衡既有利益下作出改革,這絕對是首次全面掌控區議會的泛民及政治素人必要面對的課題。

過往香港都有政治人物提出要走中間路線,作為泛民與建制派以外的另類選擇,但在香港二元對立的政治結構下,提出的人若果屬於泛民背景的,就會被標籤為投共、出賣香港人;而在建制陣營的,願意提出這些想法的更不會是主流;作為中間派,提出中間路線,亦只會被指為假中立,真建制。但實際上,中間不等於中立,在不公義的制度下,中立往往就是對現實中的不公義狀況視而不見,實際上是站在建制的一方,但中間派所代表的是一股致力於把兩股極端力量揉合的第三力量,能作為兩方溝通的橋樑,平衡兩方的觀點而成為社會各方都可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第三條道路主要是由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實踐的一種揉合左翼社會主義及右翼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的意識形態,當時能成功吸引中間選民而邊緣化極左或極右的選民,甚至被傳統左翼批判為背離工黨立埸及出賣工人階層。香港當今的政治現實當然比英國更為複雜,因為所涉及的意識形態不是單純經濟上左翼及右翼的鬥爭,更涉及對民主自由等政治價值上的立場。不過,在香港的政治現實中,民主派與建制派的兩極不應理解為民主與極權的對立,而應理解為實踐民主制度的速度的快與慢以及開放與封閉,而作為溝通橋樑派,責任就在於提出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民主進程,而排除未必得到廣泛認同的極基進或極保守的政治改革方式,才較能符合香港各階層的利益。因此,所謂中間派或第三條道路,並非毫無政治價值取向,又傾又砌也是有道德底線,而這條底線就是對一人一票的普選制度的堅持以及完全貫徹選民意願的制度。

第三條道路由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實踐的一種揉合左翼社會主義及右翼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的意識形態( 資料圖片)

香港要走第三條道路並不是政治投機者的操作,而是對抗僵化的政治原教旨主義,又傾又砌的對象不是只有中央人民政府,而是所有持分者,因為大家都應該有協商的空間,社會才有可能修補現有的對立,重新對話,尋求出路。靈活走位,在有限的空間當中爭取最大的利益是香港人一貫以來的精神,這正正是李小龍Be Water水哲學的精神,所以作為溝通橋樑,就要發揮關鍵少數的作用,就如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在反修例事件發生前,一直被歸類為建制派一員,但這次事件就觸碰到其政治價值的底線,而選擇與泛民主派合作拉倒方案。這次事件就證明,地區事務上如是,在全港性事務如是,都需要更多人靠近中間,不是要扮中立,而是作為溝通橋樑派,在個別議題上成為串連揉合各政治主張的力量,為香港尋找一條現實可行的出路。

原文標題為《中間路線的反思:地區工作何價 政治工作何價  政治立場決勝》,現題為編輯所擬。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如有任何對社區的意見及評論,歡迎各位投稿至「我區我主場」社區專欄。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經電郵傳送至 cr@hk01.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