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環保重用M巾為月經去污名 台女:月經是生命的源頭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與一般女性無異,林念慈以前的工作忙起來,連身體也沒空照顧,月經來時感覺疼痛便草草吃藥止痛了事;她一直以來使用即棄式衛生巾,後來就因方便而轉用棉條,但偶爾忘記更換,棉條放在陰道太久,拿出來就是一陣惡臭,陰道亦因此反覆發炎。
直至後來有一段時間她在尼泊爾生活,過著被喜瑪拉雅山脈包圍的生活,朋友如常向她寄來衛生巾,她才驚覺,自己一直使用即棄式衛生巾是在污染環境。
於是,她於2013年獨身飛到尼泊爾開創社企,聘請當地婦人製造布衛生巾,並邀請當地人使用,還到訪不同村落與當地女性分享月事知識,讓她們了解月經是怎麼一回事之餘,也向一眾女性提供另類環保月經產品選擇。
攝影:黃寶瑩

被山脈包圍 發現自己是污染原兇

2013年,林念慈放棄了本身的工作,隻身飛到尼泊爾當地參加了一個學習與環境共處的課程。她在當地生活數月,有朋友為她寄來生活用品,其中包括即棄式衛生巾。她每次月經來的時候,隔三、四小時就更換一次,隨即就丟掉,那時她忽然覺得:「用完就丟,好像有些地方出錯了。」

朋友如常向林念慈寄來衛生巾,她才驚覺,自己一直使用即棄式衛生巾原來是在污染環境。

旅行見可重用衛生巾成解決出路

這個問題一直在她腦海裡盤繞。後來她到南印度旅行,碰巧經過一家店舖,發現有以布製成的衛生巾出售,她大感驚訝,而埋藏在心問題也似乎瞬間得到解答,「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解決方法。」

那次之後,林念慈就積極於尼泊爾推動月經去污名化工作,設立棉樂悅事(Dharti Mata)工作坊,梵文意思為「大地之母」。透過聘請當地婦人製作布衛生巾,並與當地婦女交流,提供月經教育講座,藉此宣揚環保經期,她更在2017年被英國廣播公司(BBC)選為年度百大女性之一。

那次之後,林念慈就積極於尼泊爾推動月經去污名化工作,設立棉樂悅事(Dharti Mata)工作坊,梵文意思為「大地之母」。(受訪者提供相片)

衛生巾分解需至少300年 女性一生至少用上萬塊

衛生巾多含有塑膠,若要被完全分解,動輒要花上300至500年。而女性每月來經,一日大約用掉4、5塊衛生巾,整個週期(約7日)便用了35塊、一年就用了420塊 。計算下來,女人一生有40年的生理期,總共便用掉超過一萬塊衛生巾,也佔了堆填區不少位置。為了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林念慈決定大力推廣布衛生巾。她先與一群好姐妹花了一個多月時間在台灣研發自家的布衛生巾,包括設計、打板及試用,為了符合公平貿易的原則,她再飛到尼泊爾當地找棉布供應商,她不懂當地語言,就找來會說尼泊爾語的朋友帶路,到布市場逐家逐戶找合適的布料。

直至今年7月,林念慈在尼泊爾設廠,聘請當地婦女製造布衛生巾,也與當地一家製造布料的供應商合作,製作過程全部使用當地資源,「市場上只有即棄式衛生巾,但是不是可以有更環保的、更貼近自己身體的另一個選擇?我們推動環保經期,讓想法跟行動可以連在一起,並確保每一個製作的循環都可以達到共善。」林念慈說。

公平貿易
根據香港公平貿易聯盟公平貿易資料顯示,公平貿易目的是減少貿易過程中對生產者的層層剝削,保障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和工人有合理的工作環境與回報,有尊嚴地生活,生產者與商人建立更公平的貿易關係,減低對環境的損害,締造可持續發展的公義社會。

布衛生巾有人歡喜有人排擠

不過推動月經正向教育也並非如想像般容易。過去,即棄式衛生巾仍未傳入尼泊爾,當地人使用舊布或破布以墊付內褲作吸收經血之用。而現在,林念慈帶同布衛生巾到訪村落,雖有人因覺得上面的花紋漂亮而躍躍欲試,但偶爾也有人排擠,「有一些族群覺得,好不容易因為經濟好轉,有錢買拋棄式衛生巾、而不用再用布了,現在怎麼又倒退回來用布?」

新型月經用品有各式各樣,她們也並非逼迫女性一定要使用布衛生巾,她續解釋:「每人有自己選擇,我們的教育是,在推廣課程把所有女性的經期用品都拿出來:棉條、月亮杯、拋棄式、布衛生棉等等,遂一告訴她們這些東西的成分,對身體、環境的影響,再讓她們自己選擇。」

林念慈決心要為月經「去污名化」,鼓勵女性以正面態度對待月經。

月經背負污名

事實上,不止尼泊爾,林念慈觀察到,月經背負污名的情況於世界各地比比皆是。回到香港,社會亦習慣將「月經」兩字封口不提,或以「大姨媽」、「親戚到訪」稱呼月經,女性不自覺亦難以將月事宣之於口,「等我投入推動布衛生巾的工作後,才發現這是世界各地都存在的問題,包含西方國家、台灣也是,女生也很少討論月經,但這是全球的事情,這是需要改變的事情。」

林念慈決心要為月經「去污名化」,鼓勵女性以正面態度對待月經,「子宮是小孩的宮殿,人的生命也是在子宮孕育,月經也是從子宮而來,我想邀請大家要意識到,我們都是從媽媽的子宮出來的,應該要重新去連結自身身體。」

由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主辦,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的環球領袖訓練計劃 Leaders to Leaders 活動,每年都會邀請環球領袖來港分享,希望透過他們分享的故事提升本地年輕人的國際視野及創意。今年 12 月,除了來自南非推動大眾認識白化症的Sethu,活動還邀請了推動女性權益的阿塞拜疆女性Zara HUSEYNOVA、實踐及推廣可持續發展的台灣女性Claire LIN到港。 2019 年 3 月,亦有 5 位環球領袖到港,舉辦更多的活動及工作坊。Leaders to Leaders 亦有海外學徒計劃 (Overseas Apprenticeship),予 18 至 35 歲年青人參加,被選中者會獲得資助跟隨環球領袖到海外實踐約一個月的社會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