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生活】九龍清真寺屹立百年如社區中心 遜尼什葉共融 

撰文:徐嘉蒓
出版:更新:

在遊人如鯽的尖沙咀,有一座歷史悠久,卻經常被人忽略的建築物——九龍清真寺。九龍清真寺早於1896年已屹立在香港,為前英軍威菲路軍營(現尖沙咀警署)的南亞裔穆斯林士兵而設。後隨軍營遷拆,清真寺再於彌敦道現址重建,見盡九龍變遷。在10月之前,很多本地人都只是「掂行掂過」,沒有太大意欲了解;10月以後,卻有本地人自發「守護」,甚至清洗「被染藍」的大門。有人說,香港人與穆斯林成功connect,但香港人是否真的認識伊斯蘭教?
事隔一個多月,人們對清真寺的聚焦不復當時,穆斯林生活回復平靜。「沒有人入來清真寺,大家都不敢入來。」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教長王孟揚(Imam Sulaiman Wang)說。
王教長不欲多談近日的政治紛爭,但他說,港人對伊斯蘭教了解不多,希望港人從參觀清真寺,慢慢認識伊斯蘭教,消除歧視和誤解,「親自來看清真寺,感受一下,我們很歡迎他們來。這裡看似沒甚麼看,但隱含很多智慧。」

對非信徒沒有衣飾要求

上月,警隊在用水炮車向清真寺發射藍色水劑後,曾派高層登門會面及表達關注。當時有女警身穿短袖,亦未有用圍巾遮掩頭髮,被批評不尊重伊斯蘭教。被問到女性是否一定要包頭蔽體才能入清真寺,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王孟揚教長說,伊斯蘭教對非信徒沒有要求,「不是沒有戴就不能入,我們沒有這樣要求,他人都不相信,我們甚麼說也沒有用,視乎你自己懂不懂得尊重。」

香港人對伊斯蘭教認識不多,但反修例運動中,有港人自發「守護」清真寺;當警方以水炮車射向九龍清真寺後,不少香港人更自發到場清洗。(資料圖片/歐家樂攝)

相信神但不拜神 服從造物者

「香港人了解不多,很少,始終生活上已經沒有太多來往,又有文化差異。」王教長說。

近日連串衝突,引伸對伊斯蘭教討論,可以看到港人對這個宗教的不理解。然而穆斯林群體在港生活已超過175年,比很多從北方南下而來的華人,紮根本地的時間更長,2016年香港穆斯林數目更達至約30萬。那麼到底伊斯蘭教是一個怎樣的宗教?

「甚麼是神? 生神、死神、雷神,我們相信有,但我們不會拜,就好像我們相信有鬼、靈,但我們不會怕,也不會拜。我們是拜創造神、鬼、人的造物者。」

「伊斯蘭」意指和平順從

王教長解釋,穆斯林服從的是創造萬物的真主(the creator)。「阿拉(Allah)是造物主其中一個名字,不同語言、文化有不同名字,中國人就會稱之為真主。」單從字面看,難以理解從阿拉伯文翻譯成的「伊斯蘭」(Islam)的真正意思,王教長說,「伊斯蘭」不是一個人、一個地區或者一個民族,而是和平、平安、順從的意思,而穆斯林(Muslim)就是信奉伊斯蘭的人。

禮拜前有宣禮儀式,通知穆斯林快將到禮拜時間,不少穆斯林在此時進入清真寺,而踏入門內前需要脫鞋。(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一日五次禮拜 開始前需潔淨身體

踏入九龍清真寺,地下大堂有告示牌說明是日各禮拜時段的準確時間。王教長指出,穆斯林一天內會進行五次禮拜,分別為晨禮(Fajr)、晌禮(Zuhr)、晡禮(Asr)、昏禮(Maghrib)及宵禮(Isha),作為身心修煉,及紀念真主和提醒祂的教導。

五次禮拜有指定時段,但每天時間都有些許出入,王教長解釋,時間視乎日出、日落調整,故此夏天與冬天有不同。「第一次是日出前的90分鐘,雖然日出時間天天變,但我們不用天天變,總之保持在那個時段內即得。而第二次在中午,第三次在下午,第四次則在黃昏,最後一次就在天黑之後,至睡覺之前,或者半夜的時段。」

在禮拜之前,穆斯林需潔淨身體,清潔雙手、口腔、鼻、臉、鬍鬚、手臂、頭部、頸部和耳朵,最後則是雙腳。「不是洗澡,但都差不多。」而女士禮拜前,則需戴頭巾、穿長袖衫褲或傳統罩袍遮蓋身體。

在先知穆罕默德離世後產生,穆斯林在誰才真正有權繼承「接班人」上有分歧,繼而分裂為遜尼派及什葉派兩大派別。兩派想法各異,偶有爭鬥,甚至迫害。實際操作上,遜尼派穆斯林每天禮拜五次,而什葉派穆斯林則祈禱三次,分別在早晨、中午、日落。
香港的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但兩者都能融洽共處,不同中東地區,出現兩派敵對局面。香港回教信託基金會總會主席庫馬.門哈斯(Oamar Minhas)指出:「香港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地方,讓遜尼和什葉穆斯林可以肩並肩,在同一座清真寺內進行禮拜。」

在清真寺內,男性穆斯林在一樓正殿禮拜,王教長解釋,男女禮拜時必須分開,但可以身處同一空間內。「前後、左右、上下可以這樣分開,一排之中有男有女就不可以,一行男、一行女就可以。」(羅君豪攝)

伊斯蘭教禮拜沒有神像 不用貢品 

訪問當天是星期日,下午五時四十多分,即將踏入昏禮時段,陸陸續續有穆斯林脫下鞋,走入清真寺內。其中男士們魚貫進入能容納一千多人的正殿,而女性則留在下一層。禮拜由主持人帶領,所有人一致朝向一面內凹的牆壁敬拜。他們做出一套特定動作,將手放在兩耳,再將手放在肚臍,站立、鞠躬、叩頭、跪坐,配合誦唸《可蘭經》及讚頌真主的祈禱詞。歷時大約十分鐘,禮拜完成,數百人又魚貫離開清真寺。

「你看,這裡和其他宗教場所有何分別?」王教長問。正殿內鋪設綠色的地毯,白色的大理石牆,圓拱型的屋頂,水晶吊燈,兩旁有幾張椅子,除此以外沒有多餘裝飾、家具,更沒有任何的神像,十分簡潔。

清真寺除了是宗教場所,也是穆斯林社群的社區中心。(羅君豪攝)

聖地麥加方向朝拜造物主

他說,這裡沒有偶像,即沒有任何形式的神像、人像,也沒有任何動物、圖騰、標誌及符號。「什麼叫任何形式?即雕刻、畫像、poster、投影都不可以。」他又解釋,中心那幅內凹牆壁其實並無任何意思,它只是一幅迴音壁,功能為擴音,以及指出Kaabah(卡爾巴)的方向。Kaabah又被稱為「天房」,是位於聖地麥加的建築物,是全球穆斯林禮拜的方向。王教長指,他們不是拜Kaabah,只是朝向這個方位,拜造物主。「不用透過任何中間人,人又好、物又好,不用透過icon(偶像)拜造物主,我們直接拜造物主。」

清真寺和教堂、佛堂不同,這裡沒有燒香、蠟燭,連生果和鮮花也沒有。禮拜時,穆斯林沒有使用樂器、法器,只是用人聲頌唱。王教長說,伊斯蘭教是不需任何貢品,「我們相信造物主是無求的主,萬物求於祂,祂是無求的。我們一日禮拜五次,一輩子拜數十年,都不用燒一柱香。」

九龍清真寺有四位教長(Imam),王孟揚是其中一位。(羅君豪攝)

任何地方均可進行禮拜 「伊斯蘭」是生活方式

「禮拜」(阿拉伯文的Salaah),香港人一般理解為「祈禱」(阿拉伯文的duaa),但王教長指兩者並不相同。相對而言,祈禱則沒有任何條件,亦不限時間,較為隨心所欲。

那麼穆斯林一天沒有禮拜五次,會被視為不虔誠嗎?他說禮拜不一定要在清真寺進行,「只要乾淨,任何地方都得,學校、寫字樓、公園、海灘、機場、火車上都可以。」而穆斯林可以視乎狀態、環境彈性進行禮拜,例如出遠門時,可以分三個時段禮拜五次。「有人拜一次、兩次,是個人行為,規定就是五次,不多不少,多過食飯。一日三餐,那你可不可以不食飯?孔子說,一日三省,伊斯蘭就是五省,反省、reflect。」他又指,穆斯林不會指責他人,只會作出鼓勵和提醒,「虔誠不虔誠?交由阿拉和他計。」

「伊斯蘭不是宗教,而是way of life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個人、男女、夫妻、家庭社會,每一項都有教怎樣做。」伊斯蘭教精神為敬主愛人、行善止惡,當中有五項功課(「五功」),為服從真主必須履行的義務。「禮拜」則屬於五功之一,影響信眾的作息時間。「有時約人吃飯、見面,都約在禮拜之前、之後,融入生活當中。現在工業社會,時刻都要工作,用電腦累了想休息,做禮拜,十分鐘完成,再工作,釋放壓力,又能充電。」

九龍清真寺是尖沙咀其中一個地標,也是香港伊斯蘭教最大象徵。(資料圖片)

舊址19世紀興建 全港唯一穆斯林註冊結婚處所

目前本港有六間官方認證的清真寺,而九龍清真寺亦有多年歷史。清真寺的前身建於1896年,座落於彌敦道上,佔地1,500平方米,由穆斯林英兵集資興建及使用。舊清真寺一直使用了八十多年,1976年在附近興建地鐵站,令建築物大面積損毀,至1980年拆卸。政府批准回教信託基金總會的申請,在九龍公園旁邊建新寺。

新寺由孟買建築師設計,採用傳統清真寺風格,頂部是直徑5米、高9米的穹頂,上層平台四角各有一座高11米的宣禮塔,路面及外牆鋪設白色大理石。清真寺樓高三層,有正殿及兩個小廳,供3,500名穆斯林每天祈禱五次。

但王教長指出,清真寺並不單止是宗教場所,更像是社區中心,「仲有好多功能,結婚、擺酒、慈善活動、穆斯林每天祈禱五次。」事實上,這裡是全港唯一一個穆斯林註冊結婚的地方,還有四千多本藏書的圖書館、男女各自的伊斯蘭學校、社區活動大廳、辦公室、大廚房及潔身區域等。

王教長理解港人對伊斯蘭教不了解,但相信會慢慢好起來,「多點來參觀,香港一向是個多元文化社會。」(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與港人connect?  教長:歡迎參觀清真寺

雖然穆斯林在港歷史悠久,清真寺亦佇立多年,不過,王教長認同香港人對伊斯蘭教及穆斯林社群認識很少。「不單是香港人,我覺得東方人好多時不能接受和我們不一樣的人,甚至有時會敵視。在西方公司做禮拜很容易,即使你和他不一樣。但中國人不同,當你和他拜不一樣,他不拜之餘,甚至不讓你拜。」

他理解每個人都能有不同想法,當文化有差異,自然不了解,甚至有歧視眼光,「很正常的,只要不會去到互相傷害,打架、鬧交,慢慢就會好起來,年輕一代都會說everybody same。」清真寺不時舉辦導賞團,他期望有更多人來參觀,從這裡開始,摒棄歧視和誤解,「親自來看、感受,我們很歡迎他們來。這裡看似沒甚麼看,但隱含很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