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招牌】九龍城老區保留特色舊招牌如博物館 字體物料大不同

撰文:非凡出版
出版:更新:

一次難得的機會,有幸參加由譚智恆老師帶領的導賞團,看九龍城的招牌及街道文字。譚先生是現任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傳意設計首席講師,在字體設計及分析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九龍城區內舊樓林立,無論公共屋邨或私人樓宇,人口都以基層人士為主,亦夾雜一些工廠及車房,所以保留了不少舊招牌,很值得觀察。
(以下內容節錄自《你看港街招牌》(增訂本))

導賞團由宋皇臺公園開始。碑刻乃長久保存文字的最佳方法,「宋皇臺」這三個字經歷二百年的風吹雨打,依然清晰呈現。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已有兩個可以討論的地方:一是宋王臺故事主人翁——宋帝昺為宋朝末代皇帝,理應稱為「宋皇」而非「宋王」,相信「宋王」是沿襲元朝修宋史之謬,所以石碑上寫上「宋王」此乃不太準確的寫法。另一方面,碑上「臺」字乃異體字,可能為方便在石上刻字,就簡化了筆劃。

▼▼▼即睇九龍城特色招牌,再看下文詳細介紹▼▼▼

+2

對面馬路的福桃樓招牌,字體為楷書,字型秀麗,沒有街坊招牌般的霸道感覺。因為字比較大,而且是刻在黑色雲石上,字髹上金色漆油,對面馬路也看得清楚。

譚老師說,這區大多為商住兩用樓宇,樓齡較高。香港自二次世界大戰後,外地不少資金及人才流入香港,導致住宅及工廠大廈均不敷應用。政府因此在五十年代,容許私人興建樓宇內用作工廠及商業用途,以解決各方面的需要,稱為「綜合用途建築物」,直至七十年代才禁止。地面多為商舖,一樓或以上則商住兩用。很多街坊小舖都能在這裏生存至今,招牌也自然在此百花齊放。

經過附近的公共屋邨,可看到由北魏體寫成的樓宇名稱。區內的真善美邨及馬頭圍邨,都可輕易找到這種字體。譚老師似乎很喜愛北魏字體,導賞過程中每當看到,都會停步講解。

▼▼▼相關圖輯:皇都戲院大廈僅餘的手寫招牌店▼▼▼

+14

新南風餐廳是區內的地標招牌,佔據大廈的半個立面。這應該是水泥凸字,表面再舖上馬賽克紙皮石。字體是手繪的宋體字,看上去又有點姚體的味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宣傳海報,很多都會使用姚體,這個招牌或多或少受到這種影響吧。聯合鐵號為北魏字體,風格剛勁有力。雖然是用膠片製作,但筆劃末端仍保留飛白,更顯招牌師傅的製作心思。四個字把整個招牌擠得滿滿,符合香港人盡用空間的性格,老遠也能清楚看到。

九龍城馬頭角十三街是歷史悠久的社區,建築物相當殘舊。這裏最多的是車房以及相關行業,招牌多為手寫。店舖閣樓外牆上,偶爾保留古老的水泥字招牌,還可看到不同年代的路牌。

導賞團以九龍城碼頭為終點站,這裏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拆卸,而碼頭上的字體則相當罕見。這類似一種廣告字體,俗稱「釘頭字」,常見於印刷品。譚老師笑說,可能寫字當日,「寫字佬」因某些原因不在,所以店家要臨時找來一位「廣告寫畫佬」頂上也不定呢。

九龍城作為一個舊社區,絕對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招牌博物館。隨着市區重建,這裏的景觀將會逐漸改變,所以要看招牌的話,就得趁早了。

書名:《你看港街招牌》(增訂本)
作者:李健明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