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文化遊】乘舢舨遊歷港灣認識香港仔歷史 體驗住家艇生活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談起香港仔,大多數人只會想到是一個偏遠地方和水上人集中地,但有沒有想過香港仔被叫作避風塘的原因,以及香港仔與香港的名字是否有關係?隨着香港發展,這些地方的歷史也慢慢被淡忘。有機構希望把這個海灣發生過的重大事件及該區文化保留,因而推出導賞團,向本地及海外人士訴說香港仔歷史。
攝影:高仲明

《浪遊漁港1773》導賞團主要帶領參加者乘坐舢舨遊歷香港仔一帶港灣。舢舨是一種海上交通工具,初時只由三塊木板組成的簡單船隻,後來因為成了協助海上居民和工作的人來回港灣的主要交通工具,被稱為海上的士。從前要前往香港仔是一件困難的事,只能依賴舢舨作交通工具,坐到對岸再轉乘其他交通工具才能到達其他地方。但至80年代開始,鴨脷洲橋道建成後,為香港仔的陸路交通奠下基礎。2016年加開鐵路後,令往來外區的交通選擇更多。乘坐舢舨遊歷香港仔,除了可以吹着海風,欣賞漁港景色外,也能參觀以前水上人的家——住家艇。

+1

香港名字來由和莞香有關

導賞團開始,乘上舢舨,迎面而來的是陣陣海風和導遊介紹香港仔的話語,「我哋眼前嘅,就係香港四大漁港之首嘅香港仔,佢見證住香港漁業嘅興衰……」原來,香港仔曾經有兩個功能,而這些都影響了香港和香港仔的命名。在明清時代,香港仔便是用於運送香品。當時,香港附近一帶均盛產莞香,莞香因它的氣味芬香而成為著名的貢品,每年所產製的香品就用小艇由尖沙咀運到香港仔,再轉運往廣州。由於運送香品的過程傳來陣陣香氣,所以香港仔曾被稱為香港,更很大機會是香港命名的起源。

避風塘源於香港仔天然地形

每逢遇上颱風,船家紛紛將船泊到一些相對安全的地方暫避,香港仔便是一個最適合的地方。它作為一個弧形海灣,在地型上已是一個天然避風港,加上後建的造防波堤,令這個地方可用作避開烈風和巨浪之用,被人稱作避風塘。

香港仔僅存一船廠造船

因地理位置上較為安全,令不少漁民留在這片港灣上生活,造就避風塘成為水上人集中地。香港開埠初期,主要發展港口及航運事業,需要建造更多碼頭和船塢來容納更多船隻,在這個供求之下,當時的香港仔海旁便成為一個船塢,用來建造及修理船隻。惟現時在這方面的需求大幅下降,現時香港仔和鴨脷洲僅餘60間船廠,當中只有一間繼續造船,其他則以維修及保養為主。

+2

珍寶王國結業後成另類打卡點

今年受疫情影響,3月正式結業的珍寶王國成為導賞團其中一個景點。人們可透過在船上近距離接觸這個別具特色的、由兩艘船組成的水上餐廳——太白海鮮舫和珍寶海鮮舫。珍寶王國以傳統中國皇宮作其裝修主題,曾吸引不少名人如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親臨光顧,甚至成為電影取景地,已故武打巨星李小龍主演的經典電影《龍爭虎鬥》便曾在上址取景。但它在開業前,原來曾發生一場致命大火,當時火燒連環船,在內工人被困,更波及附近的海上居民,最終比預期遲了五年才正式落成開業。現時已結業的珍寶王國成為導賞團的打卡熱點,舢舨會就地停下,讓參加人士拍照留念。

+2

行程最後一站為住家艇,導賞團為了以原汁原味去展示真實的住家艇模樣,向參加人士展示的物件,均是水上人曾經實際使用過。而住家艇顧名思義是用作居住的地方,漁家如無必要,均不會開動住家艇。在住家艇中,不難見到一些晾曬中的食品如鹹魚、蝦乾和魷魚等。住家艇過往是一眾漁民的安樂窩,但隨着環境變化,加上在海上居住需面對不少威脅,一眾漁民陸續上樓定居。雖然現時仍有一小部分的漁民在海上居住,但數目已寥寥無幾。

+1
+2

《浪遊漁港1773》是本地公司「seayou」下的一個文化項目,於去年6月成立,Lawrence是負責當中市場推廣工作。他慨嘆現時香港的文化消失得很快,「我們希望可以保育和傳承漁民文化」。導賞團中,在住家艇展示的所有物件,均是從以往曾住在香港仔的水上人手中取得。他指行程安排是以香港新舊一面作結合,既可以看到舊有一面被保存,也能看到新的一面,代表漁業、海上的工作未必因時代洗禮而全部消失。

Lawrence表示希望可以保育和傳承漁民文化。(高仲明攝)

導賞團名字來自洪聖古廟建成年份

而《浪遊漁港1773》的名字由來,則和附近的洪聖古廟關係密不可分。Lawrence解釋,洪聖古廟是香港仔最古老的廟宇,廟裏供奉洪聖爺更是南海之神,而漁民亦一直供奉衪以求安全。「1773年正正是廟宇建成之年,是我們把導賞團命名為浪遊漁港1773的原因」。

+1

香港仔和Lawrence也有一種緣份。他在大學時曾參加龍舟隊,當時差不多每個星期也會來這裏練習,也是因為練習爬龍舟,讓他認識到公司創辦人,繼而發展成現在的導賞團,「可能很多年輕一代和之前的我一樣,認為這個地方沒有什麼特別,但當了解過該區的文化,就會發現香港每一區均有自己獨特的故事,如果有人願意把這些說出來就更好了」。

了解更多:https://aberdeen1773.com/hk/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