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奧選手公開壓力惹關注 拳擊教練談運動心理:不是比賽才說加油

撰文:羅敏妍
出版:更新:

東京奧運今日(8日)閉幕,回顧過去兩星期,觀眾除了經常聽到運動員獲得佳績、比賽場上一個個感人故事外,更經常在比賽中聽到旁述提及「運動員心理質素」以及「運動心理」。今屆奧運美國體操女王比拉絲(Simone Biles)在女子體操團體賽中因心理問題退出比賽,隊友頂替完成餘下賽事並獲得銀牌。比拉絲指,自己受日本網球手大坂直美啟發,決定要道出自己的壓力及心理問題。港隊在今屆奧運獲得多項佳績,但當中曾發生羽毛球選手伍家朗球衣風波,另一邊廂,女子自由泳200米及100米銀牌得主何詩蓓亦在賽後表示「比賽80%是心態,20%是體能和訓練」,「心態一定會影響表現」,令人關注「運動心理學」與運動員表現的關係。
攝影:余俊亮、盧翊銘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創會會長翁健輝博士(左),同時是運動心理教練系統創辦人,為大眾提供運動心理教練課程。(盧翊銘攝)
因為她們是世界級運動員,所以她們的控訴才有人留意和報道。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創會會長翁健輝博士(Nathan)談比拉絲及大坂直美

亞洲運動心理專業聯會創會會長翁健輝博士(Nathan)不認同比拉絲今次退賽是因為其心理質素差,反指「這是比拉絲的『控訴』」。作為世界最頂級的運動員、美國團體賽奪金希望,全美國,甚至全世界都注目在她身上。比拉絲表示,自己在跳馬時出現「空中失感(twisties)」,意思在做空中動作時,身體與意識失去聯繫,是為心理障礙。翁健輝表示,是次事件與早前現時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坂直美公開自己患上抑鬱症,並退出法國網球公開賽及缺席賽後記者會相似,「因為她們是世界級運動員,所以她們的控訴才有人留意和報道」,但他認為「這是一件好事」,因為可以讓更多人正視運動心理的重要性。

翁健輝亦是運動心理教練系統創辦人,提供運動心理教練課程,讓學員接受120小時專業訓練後,成為亞洲認可的「註冊運動心理教練」。課程裏,他除了教授學員運動心理學理論外,亦會教授如何利用大腦神經系統幫助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進行一對一面談以了解運動員需要,以及協助運動員維持及穩定表現的實際技術。

有很多功能性上的技術要在比賽前已經教曉運動員,例如「呼吸法」,意思是如何維持呼吸令自己冷靜,或者是在狀態未到的時候,可以做甚麼令自己『噠着』——進入狀態。
中國香港綜合搏擊運動總會總監曾海芬(Eva)

拳擊教練修讀課程前 只懂責罵或命令拳手

中國香港綜合搏擊運動總會總監曾海芬(Eva)是翁健輝的學生,她曾是一名泰拳教練,並於2004年獲得散打(香港盃)冠軍。曾海芬指自己在修讀運動心理教練課程前,訓練拳手時只懂以責罵或命令形式進行訓練及給予指示,「他們又很大壓力,我自己又變得很『黐線』,其實只是大家在角力」。

曾海芬提到,即使拳手在訓練時狀態很好,往往卻是踏上擂台比賽後,會因為緊張、失常狀態,令賽果「完全不理想」。「我們都覺得很可惜,因為不是技術和體能出現問題,絕對是因為心理」。 她指自己以前只懂對運動員說:「加油呀,頂住呀,打埋佢」,但她笑稱,「加咩油,都唔知點加油,都冇晒油」。

泰拳教練曾海芬(Eva)指,打拳的賽事只是進行3分鐘,講求拳手專注和集中,同時也要聽到教練的指示。她坦言,即使她教了18年拳擊,但這個部分最難處理。 (盧翊銘攝)

「呼吸法」令自己冷靜

但在修讀有關運動心理學的課程後,曾海芬了解到,作為教練需要在日常訓練中加入運動心理學的元素,而不是到比賽時才說一兩聲「加油」。她指,「有很多功能性上的技術要在比賽前已經教曉運動員,例如『呼吸法』,意思是如何維持呼吸令自己冷靜,或者是在狀態未到的時候,可以做甚麼令自己『噠着』——進入狀態」。

曾海芬提到,現在會把運動心理學的技術加入平日的訓練裏,與拳手預先在腦海模擬比賽場景,讓他們提早有心理準備。她指,這一兩年運動員的狀態都變得穩定,至少在比賽時的表現與平日的表現相若。曾海芬認為,運動心理學讓她能以更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與拳手的關係亦得以改善,拳手之間更變得團結。

運動心理學助香港拳后思維逆轉

香港拳后曾海蘭(Nana)是曾海芬的妹妹,現正準備參加即將舉行的全運會。曾海芬說,曾海蘭當年以近30歲之齡正式參加拳擊比賽,起步比一般運動員慢,加上曾海蘭從小到大都不愛做運動,笑言她是「軟腳蟹」。身體質素弱、體能差使曾海蘭未能夠掌握很多打拳技巧,曾海芬表示,從前曾海蘭的思想都較負面,指她經常說「我不行的」、「我好像比其他拳手年長好多」,甚至在雙腳受傷時亦經常哭訴「怎麼辦」。

香港拳后曾海蘭(Nana,左)是曾海芬的妹妹。(曾海芬提供圖片)

曾海芬面對妹妹的負面思想也是束手無策,「不知道可以如何幫助她,只懂叫佢:『唔好諗』」。曾海芬與丈夫——前世界拳王「轟炸機」向柏榮是曾海蘭的教練,即使有兩個金牌教練在側,曾海蘭也是處理不到自己緊張、擔心傷患、沒自信等情緒,導致衝突時常發生。

曾海芬(右)與丈夫——前世界拳王「轟炸機」向柏榮(左)是曾海蘭的教練,(曾海芬提供圖片)

學懂處理外界批評聲音

但二人在修讀運動心理教練的課程後,曾海蘭的表現及姊妹二人溝通亦得以改善。曾海芬指,曾海蘭現在的思維變得正面,主動性亦有所提高。現在面對傷患時,曾海蘭會主動思考「現在我可以做甚麼」,不再自怨自艾。曾海芬提到,妹妹從前不懂說出自己感受,只知道自己心情煩躁,但現在二人能夠開心見誠溝通,處理情緒及心理問題,使她的表現日漸轉佳。

另外,曾海芬也笑指,她們會把媽媽的勸退不要打拳的說話介定為「不可控制因素」,使自己不會被「外來」的因素影響。曾海芬指,現在妹妹學會處理外界評論她年齡的聲音,例如她現在懂得說:「你理得我,我40歲咪40歲」。

修讀運動心理教練的課程後,曾海蘭的思維變得正面,主動性亦有所提高,不再自怨自艾。(曾海芬提供圖片)

跨過心理障礙 提升高壓下表現

至於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協會認證運動心理學顧問、前港隊泳將盧綽蘅(Karen)則提到,運動心理學是由「運動科學」和「心理學」結合,兩者互相影響。她指,運動心理學家亦會研究如何利用心理提升運動表現,協助人們在高壓環境下表現自己。

盧綽蘅指出,「心理學」三字對大眾而言非常敏感。她解釋,人們普遍認為心理出現問題,才需要尋求心理支援,但她直言這是一個負面的想法,「運動心理學不是因為有病才需要存在」。她補充,運動員需要運動心理諮詢,並不是因為心理出現問題,而是希望改善自己的表現。盧綽蘅認為運動員不應該限制自己,應該永遠覺得自己有進步空間,希望透過心理學令自己繼續進步。她亦鼓勵教練在賽前可夥同運動心理學家,為運動員進行心理訓練,以提升表現。

盧綽蘅(Karen)自2013年開始為運動員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並在2015年開設運動心理學顧問公司。(余俊亮攝)
他們不是有精神健康問題,只是有些心理障礙不能跨過,因此運動心理學正正能夠提升他們在高壓下的表現。
前港隊泳將、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協會認證運動心理學顧問盧綽蘅(Karen)

運動心理諮詢非運動員專利

很多人以為,運動心理學的受眾者僅限於運動員,其實不是。翁健輝提及運動心理教練與運動心理學家的分別,指兩者是互相分工——運動心理學家大多為擁有心理學背景,且主要為精英運動員服務;運動心理教練的對象則是社會大眾,着重實戰而非學術能力,就算沒有心理學學位,學員亦可經過技術為本的實戰訓練後,為各水平的運動參與者提供服務和培訓。翁健輝認為,運動心理不單是運動員所需要,普羅大眾都應該認識。他形容自己學生的職業光譜十分廣闊,除了運動員外,亦包括家長、醫生、工程師、企業家,甚至牧師。

盧綽蘅亦同意運動心理非運動員專利,所以她的客人群除了職業運動員、亦有中學生運動員、行政總裁以及文員,「他們不是有精神健康問題,只是有些心理障礙不能跨過,因此運動心理學正正能夠提升他們在高壓下的表現」。

對於比拉絲和大坂直美都公開表示自己的心理及精神健康出現問題,盧綽蘅認同她們公開經歷是好事,「她們帶頭提出,其實很有影響力。除了媒體會報道,其他運動員都會討論。尤其是華人社會,他們抗拒討論心理問題及精神健康,相信兩名世界級運動員公開經歷,會為體育界帶來正面效果」。盧綽蘅強調,「如果只因為有運動員患上抑鬱、去到極端情況才發聲,我覺得並不足夠。我認為需要有一班世界級運動員公開說:『我想找一個運動心理學家協助,從而提升我的運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