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歧視 除去標籤 正面對待精神病患者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香港近日接二連三發生慘劇,其中一宗更涉及一名有精神病紀錄人士。事件發生後,惹起社會關注香港人的精神健康、政府對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的支援和服務是否足夠和到位等問題。平機會作為執行《殘疾歧視條例》的機構,我們最關心是事件會否引起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

文: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朱敏健

平機會作為執行《殘疾歧視條例》的機構,最關心是事件會否引起大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資料圖片 / 洪嘉徽攝)

個案屬個別事件  不應標籤精神病患者

就今次發生的慘劇,我明白市民會有憂慮,擔心會再有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為出現,但我要清楚指出是次個案屬於個別事件,精神病患與暴力並無必然關係。市民毋須對精神健康有需要的人士,抱有不必要的恐懼。大家應該以客觀的角度冷靜地處理今次事件,不要對精神健康有問題人士作出不適當的標籤,甚至歧視。

大眾要明白,精神病是一個概括名詞,它包含着不同種類的精神健康疾病,有急性或慢性,亦有溫和及嚴重之分。常見的精神病包括認知障礙症、思覺失調、抑鬱症、躁狂症、焦慮症、自閉症和過度活躍症等。若公眾以偏概全地將精神病與暴力畫成等號,只會令標籤及歧視加深,對病患者的康復造成障礙。

至於有市民擔心精神病患者在社區生活,他們可能隨時會病發,出現攻擊性行為。有精神科醫生已指出,「99.9%精神病患者在99.9%時間都是沒有安全威脅」,相反不少有精神病患的人性格內向、怕事,更可能是暴力受害者。事實上,絕大部分嚴重傷人、謀殺案均非精神病者所為,所以精神病並不是大家想像一般具攻擊性、傷害性。

研究顯示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情況普遍

平機會在數個月前發表了一個有關對職場精神病患者的標籤及歧視態度的研究。結果顯示,約有八成在職受訪者認為,在香港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是非常普遍或普遍。研究結果又顯示,精神病患者在職場有被標籤化的情況。有超過五成的在職人士表示擔心精神病患者會傷害別人;另分別有四成在職受訪者表示會嘗試與精神病患者保持距離及害怕與精神病患者獨處。

這種對精神病患者的標籤,歸根究底,問題的根源是市民大眾對精神病患缺乏了解和認識。另外,一些偏頗的單一事件、媒體反覆的負面報道或人與人之間以訛傳訛的說法,很容易會使人相信偏見便是「事實」,令整個群體受到牽連。這種污名化和標籤化的做法只會令有精神病的人被孤立,與朋友、同事和家人疏遠,甚至不敢求醫和接受治療。

精神病患與暴力並無必然關係,大家不要對精神健康有問題人士作出不適當的標籤和歧視,並應以包容和共融的心態對待精神病患者和復元人士,讓他們融入社會。

精神病得到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痊癒

其實精神病和其他疾病一樣,只要得到適當的治療是可以痊癒的。我鼓勵大眾加深認識精神病患,撇除偏見,現時不少機構如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提供不少資訊,大家不妨參考。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以包容和共融的心態對待精神病患者和復元人士,讓他們融入社會,以及支持和鼓勵他們遇到問題時作出求助。

記得多年前我曾經看過一條電視宣傳短片,口號是「接納等於支持,助他們開展人生意義」。片中呼籲大眾接納精神病康復者,給他們一個機會。雖然該短片已是多年前的製作,但它發放的信息並未過時。我希望大家響應呼籲,接納和包容精神病患者和康復者,讓他們融入社會,建立生活。

「01心意」與過百慈善團體攜手籌款,讓社區變更美好。立即援助基層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