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港人|斜槓族京都「叩門」求職 廣播人學烘焙創業迎第二人生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世界很大,求職、創業的機遇,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

80後的Lala從事自由工作多年,去年帶着求職信及履歷,隻身到京都設計品牌求職,如願以償覓得心儀的工作,生活有「翻天覆地」改變,成為上班族,生活變得規律,工作佔據大部份時間,經常覺得忙碌,但她仍然覺得值得:「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你沒有生活,但我有時會想,生活是甚麼?生活是一個很中性的字眼,是你去給它意義。」

廣播人何錦華60歲到東京藍帶學烘焙,一年多前正式移居東京、創業、辦遊學團,展開第二人生。她自小喜歡日本文化,辦遊學團,既是想趁機跟更多老師學藝,但更多的是想在充滿變幻的年代,跟學員一起從老師身上學態度,「他們真的一生人為了做一件事,他們會去堅持,人生裡面沒有一帆風順,也不會沒有波折,但你會發覺,他們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職業,尊重自己的工作崗位,然後一直做下去。」

世界很大,選擇有很多,她們不約而同說,最重要是活好當下,把握今日。

《香港人在日本下集》

2023年6月,Lala寫了一封信,帶同履歷,親身到京都的設計品牌SOU・SOU求職。(江麗盈攝)

一切由30歲一個人去日本旅行開始

「其實那時這裡(京都設計品牌SOU・SOU)沒有要請人,我覺得就好像一個單方面的示愛:『如果你他日有需要一個員工、一個海外的員工,請你想起我吧。』」

去年6月,Lala寫了一封信,帶同履歷,親身到京都的設計品牌SOU・SOU求職。這份「表白」的勇氣,她應該累積了九年。

30歲那年,她一個人去日本旅行,在車站見到一蘭拉麵的廣告,誤打誤撞來到京都。走出車站,見到貫穿京都的鴨川,河道兩旁,有人散步、有人歇息,抬頭是藍天,「整個環境跟大阪、或者東京很不一樣,那一刻我覺得很感動。」

旅程餘下的日子,她改為每日坐車到京都。兩年後,她辭去工作,到日本讀語言學校,選擇的地點都是京都。留學期間,考慮過留日發展,縱然最後回港,一直也有重回京都工作及生活的想法。

自嘲做法似「痴漢」:如果不來可能我會後悔

期限店的出現,促使她到京都求職,「(我)會覺得都已經去到這一步,可能我行多一步就有(在日工作的可能),那為甚麼我不去試呢?」

「我就想其實我喜歡的是什麼呢?我喜歡的是這個品牌,我喜歡的是做這個品牌的工作,如果可以在日本那裡做,我又喜歡日本,會不會更好呢?」

Lala後來在以社員身份開設的社交平台帳戶上,也曾分享這段經歷,雖然自嘲做法唐突、似「痴漢」,但重來一次,她說選擇都會一樣。

如果不來的話,可能我會後悔。因為2015年(讀完語文學校)我選擇回香港、沒在日本找工作,那時候已經後悔過一次,我不想再後悔第二次。
Lala
+6

獲公司鼓勵以社員身份在社交平台開帳戶推廣品牌

京都四条河原町商圈有一條巷,是SOU・SOU多間商店的集中地。Lala在Net Shop(網上商店)工作,辦公室也位於這條巷。

與日本人共事,日劇常見的男尊女卑無出現,以為日本人比較保守,但品牌的同事也願意作新嘗試,知道Lala有經營社交平台專頁、出過圖文書,會鼓勵她以社員身份開設社交平台帳戶,分享工作及生活日常、推廣品牌,「其實我只是一個來了幾個月的社員,你竟然會讓我去嘗試做這件事,我是覺得很不可思議。」

Lala的工作需要恆常開直播,介紹商品,有時出入辦公室,在巷裡會遇到品牌的粉絲,跟她打招呼;又試過生病,在社交平台上提及過病況,直播時就有人留言,着她保重身體,「你會覺得這個世界好像很美好。」

自由工作其實不自由 思考生活是甚麼

然而,最大變化是從自由工作者變成上班族,生活變得規律得多。她指很多人以為自由工作很「自由」,實質甚為困身,旅行也要帶着電腦,隨時準備「開工」,對於這種生活改變,她欣然接受。

她續說,工作現時佔據生活大部份時間,剩下的要用來處理家頭細務,經常覺得忙碌,但仍然覺得值得,「有些人可能覺得這樣你沒有生活,但我有時會想,生活是甚麼?生活是一個很中性的字眼,是你去給它意義。」

Lala到Net Shop工作前,曾到SOU・SOU不同商店實習。(江麗盈攝)

感香港有時「負能量」太多 在日最不習慣是大時大節無親友聚會

提到在香港及日本生活的感覺,她指香港有時「負能量」太多,簡單如坐巴士,也經常感到身邊的人「嬲爆爆」,車上不時有人爭執。然而,在日本,巴士司機見到遠處有人追車,會耐心地等,「就算大家覺得是很公式化也好,(日本人)真的很有禮貌 、好來好去,不會令你覺得很不舒服。」

來日工作後最不習慣的,可能是今年的農曆新年,再無親友聚會,Lala說:「原來突然間你吃不到那一樣東西、或者你沒有做到每一年都會做的事,你會突然覺得有些不知所措。」不過,科技發達,縱然分隔兩地,想念家人、朋友,透過通訊軟件也可以隨時連繫。

30歲那年,Lala一個人去日本旅行,在車站見到一蘭拉麵的廣告,誤打誤撞來到京都。(江麗盈攝)

「我經常都會想,因為這個決定是我自己選擇的,是我說要來。如果我來,而我覺得不開心 ,我對不起自己;如果我來,但是我埋怨,覺得日本這樣、日本人那樣,如果我開始抱怨、包容不了,那我就不如不要在這裡。」

在日工作的時間尚短,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發展,Lala也預想到在日生活不可能全然是美好,但她說至少目前仍然享受每一日,希望盡量學習、盡量體驗,「我經常覺得自己很幸運,我希望自己也爭氣。」

做過配音、電台主持、幕後製作的何錦華一年半前在東京創業,開辦遊學團。(江麗盈攝)

花甲之年走到東京創業、開辦遊學團 何錦華:受日劇影響

一直想來日本生活的,還有做過配音、電台主持、幕後製作的何錦華。一年半前,何錦華她跑到東京創業,開辦遊學團,今年下半年至少有七個課程會開班,大多跟烘焙有關。每次開課,學員都是從各地專程來學藝。

移居日本的想法,九年前已經有,何錦華笑言,當時或多或少受日劇影響,想在杳無人煙的鄉村,開間小店,賣茶、賣點心,「那時候只是一個憧憬、一個夢,斷斷續續放在心中。」

何錦華在東京藍帶國際學院學烘焙時的畢業試作品。(受訪者提供)

移居日本想學好日語 起初生活難免有不便

直至60歲那年,她送自己一份禮物,到東京的藍帶國際學院修讀烘焙文憑,成為第二人生的起點。每日上學,帶側揹袋,放學時,袋裡放的、手裡拿著的都是當日課堂中製作的麵包,她樂在其中,「當我需要靜下心的時候,去搓一個麵團,是帶給我me time。」

在東京短暫生活那段日子,她努力嘗試融入當地生活,認真學垃圾分類、參與防災演習。但日語水平有限,生活難免有不便,大廈通告、信件、帳單,她很多時一知半解。

移居日本,部份原因都是想學好日語,「如果我生活在這裡,我起碼日常生活,一日學些、一個月學些,那我可能會有些進展,我經常希望我的日文好一點的時候,我可以去學得到更加多。」

何錦華在東京藍帶學烘焙時,每日上學都帶側揹袋,放學時,袋裡、手裡的都是滿滿的麵包。(江麗盈攝)

然而,真正促使何錦華創業開班的,是進修時遇到三代都是麵包師的榮德剛,因為欣賞對方的教學,自薦到對方在橫濱代官坂的麵包店實習。

除了學技術,在榮德剛身上,何錦華也有很多得着,「有時他(榮德剛)研發的產品有人仿傚、跟風,他會認為是好事,證明他產品構思受歡迎,也正好讓他繼續努力創新及改良。」

「他們(日本職人)真的一生人為了做一件事,他們會去堅持,人生裡面沒有一帆風順,也不會沒有波折,但你會發覺,他們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職業,尊重自己的工作崗位,然後一直做下去。」

+3

開辦遊學團,期望學員除了來學藝,也在老師身上學態度、求啟發。「我邀約的老師,我是朝着他的特質、他的職人精神,還有他樂於分享。我做這個工作的動機就是分享,分享你自己的經驗、分享你在人生路程的小故事,你不知道哪些小故事,可能令到人家有其他的體會。」

近年很多變幻、衝擊,辦遊學團,也有另一層意義,「人們真的不太開心,負能量愈聚愈多,你愈怨的時間,你就會更加不好。我只是希望去想辦一些東西,大家來一起學,接觸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思維。」

給學員一套制服 意義不止是為紀念

走入工作室,學員人人都身穿廚師服,這套送給學員的制服,也是何錦華的一份執着。

她說:「課程最想說的是,你怎樣去適應你自己的環境、怎樣去尋求你的出路,給他們一套廚師服,既是一個紀念,也是給他們一個精神上的(支持),你今天進來學習,你就朝著這個門(前進)。」

走入工作室,學員都身穿廚師服。(江麗盈攝)

「這個世界哪有你想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百分百可行?」

早在東京藍帶畢業之後,何錦華已開始計劃移居日本,但伴侶中風、新冠疫情,令計劃一再延後,直至2022年的11月,才真正移居日本。

在日生活、創業一年多,適應不再是問題,遊學團去年有少許虧蝕,但漸上軌道,她卻說對這盤「生意」心中早有「止蝕位」:「人都要知道要有一個止蝕位,不可以這樣永遠消耗下去。」

「這個世界哪有你想出來所有的東西都是百分百可行?」辦遊學團的路可以行多遠,既視乎經營的賺蝕,也要顧及健康,「我的健康撐不撐得住,或者是我身邊的伴侶,他在身體上撐不撐得住,如果有事,我可能要用多一點時間照顧他。」

未來無法預計,她同樣說不如盡量過好每一日,「不要回頭看你以前有多麼好、或有多麼差,你活好今天,你對未來可以有你自己的夢想,但是你也不要執著,覺得明天一定要怎樣,因為你活好今天、過好今天,已經是一件挺難的事情。」

有時遇到煩惱、想不通的事情,何錦華會到附近的公園走走,放空自己,重新思考 。(江麗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