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讀書致抑鬱 高材生來港重新奮鬥:每個人都為自己生活打仗

撰文:胡家欣
出版:更新:

新移民學生成長路並不平坦,但打開心扉,或能逐步跨過。匯知中學五年級生張思濤,2015年就讀內地重點寄宿學校,學習壓力過大,令她患上輕度抑鬱症,父母為女兒健康,舉家移民來港。不過來港就學並非「靈丹妙藥」,家庭環境大不如前,思濤又要重新適應校園生活,幸透過做義工,助人快樂,情緒漸康復,亦明白自身境況非絕境,「每個人都為自己生活打仗。」

匯知中學五年級生張思濤2015年在內地就讀重點寄宿學校,學習壓力大,令她最終情緒爆煲。(林若勤攝)

學習壓力大,並非香港獨有。18歲的張思濤自小在內地廣東長大,中四那年考入尖子雲集的重點寄宿學校,學習壓力非常大,朝六晚十,除了課堂、用膳及做家務外,其餘時間均須「咪書」,無喘息空間。

跟緊同儕學習步伐,令她精神緊張,經常失眠,又食欲不振,終情緒爆煲,半年後確診患上輕度抑鬱,要定時服食藥物治療。

來港初期介懷廣東話發音 擔心朋友不歡迎自己

屬「單非家庭」的思濤,爸爸是香港人,其父認為香港學校著重學生多元發展,學習環境相對較輕鬆,能舒緩女兒病情,故決定去年暑假,一家五口遷往香港。

轉換新環境,並非必然是「靈丹妙藥」。初來港時,由於思濤廣東話不流利,加上文化差異,令她與朋輩相處時要慎言,又會在家裡經常練習說話,「我會介懷個發音,擔心同學會唔會覺得我係大陸人而唔理我?」幸好她未有封閉自己,同學亦樂意與她做朋友,助她適應新環境。

思濤過去來港一年,積極做義工,以助人為快樂之本。(林若勤攝)

來港後,思濤生活環境亦有180度轉變,來港初期,一家五口要擠在原先只有嫲嫲居住的一人公屋單位,雖然現時稍有改善,住進兩房公屋單位,但內地生活時,思濤是居住在5層高的單幢屋。此外,母親由家庭主婦轉為地盤雜工,父親則當地盤工人;父親最近因健康問題停工,要由媽媽獨力支持生計。

做義工探劏房戶 明白自身困境非絕境

家境捉襟見肘,思濤選擇透過做義工,多接觸社會不同階層,每月兩至三次,對象包括小學生、長者不等,「覺得自己無咩條件,但用自己能力去幫人,會好開心。」本月更獲義工發展局頒發「4C青年義工傑出領袖計劃」獎項,成為全港33名得獎者之一。

她最深刻是探訪劏房戶,令她明白自己的困境並非是唯一,「每個人都為自己生活打仗。」她表示,希望未來能成為老師,改善家境,同時以自身經歷,扶持學生,面對成長的挑戰。

思濤曾探訪劏房戶,令她明白自己境況非絕境,「每個人都為自己生活打仗。」(林若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