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專訪│罷工醫護工會主席:若無封關 港疫情或如外國般失控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放緩,本港至今已有960人出院,不少確診者都感激醫護人員的悉心照顧及治療,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亦率領一眾官員拍片,透過鼓掌向醫護致敬。
這邊廂有醫護人員受讚賞,但那邊廂曾在2月初參與罷工約8,500名醫護,則被醫院管理局發信要求交代「缺勤」原因,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形容無權決定不追究罷工醫護。
發起罷工的「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接受《香港01》專訪認為,醫管局未有汲取17年前的沙士教訓,起初輕視疫情,以致口罩等裝備不足,當時醫護人員眼見疫症爆發在即,要求與政府對話不果,才憤而罷工,希望施壓令政府「封關」。回望這數個月抗疫,余慧明相信,假如口岸沒有施加管制,本港疫情或會有如外國般失控。
(抗疫系列報道)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專訪│余慧明:罷工時每一步都沉重 計劃參選9月立會

醫管局員工陣線的辦公室,其中一幅牆貼滿便利貼,是工會的「連儂牆」。 (廖雁雄攝)

工會發起工業行動並非新鮮事,但公立醫院醫護人員大規模罷工,卻是本港歷史上首次。醫管局員工陣線主席余慧明在專訪憶述,當時醫護人員眼見疫症爆發在即,惟多次發出公開信、要求對話,都得不到醫管局及政府回應,「係佢哋不作為令我哋行呢條路。」

醫護起初促堵內地入境人士 林鄭以健康申報回應

1月22日本港出現第一宗「高度懷疑」的個案,同日醫管局員工陣線聯同多個工會發聲明,要求政府立即拒絕所有國籍的旅客經由內地入境;翌日本港確診兩宗從武漢輸入的個案,員工陣線再次呼籲政府在口岸堵截人流,並揚言不排除發起工業行動。不過,政府起初僅要求坐高鐵來港的旅客填寫健康申報表,年初一(25日),剛從瑞士外訪回港的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把健康申報擴至所有口岸,並暫停來往武漢的航班和高鐵。

▼回顧2月初醫護罷工情況▼

+19

疫情在內地多個城市迅速蔓延,而醫護行動亦有所升級。1月26日,員工陣線提出兩階段的罷工方案,政府尚未對訴求照單全收,但就在1月27日開始限制曾到湖北省的非港人入境,後再透過停發簽注、暫停部份口岸運作、削減交通服務等限制入境人流。

促封關、要求確保裝備及隔離設施充足 林鄭指封關不切實際

員工陣線不滿,隔空還價,重申必須「全面封關」外,也要求政府確保口罩供應足夠;醫管局保證隔離病房及防護裝備充足,並要求醫管局不對罷工秋後算帳。不過,林鄭月娥在1月底至2月初多次表明「封關」是不切實際,並解讀封關等同「不出、不入」,亦質疑封關是針對內地人,不符世界衞生組織要求不要助長歧視的指引。

員工陣線及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等管理層的談判破裂,前者宣布2月3日展開罷工行動。在罷工持續至第3天,林鄭月娥在2月5日宣布,2月8日起所有在過去14天曾到內地的所有人士,需強制檢疫14天,員工陣線形容措施是「局部封關」,其後由會員投票決定結束罷工行動。2月3至7日共5天的罷工行動,有逾8,500名醫管局員工參與,當中包括500多名醫生,5,700多名護士,1,300名專職醫療人員及800名支援職系員工。

余慧明認為是醫護罷工促使政府對口岸施加管制。 (廖雁雄攝)

余慧明承認「封關」訴求定義不夠清晰

抗疫數月,余慧明回想當初,承認工會對訴求中的「封關」的定義不夠清晰,但強調工會已不斷重申訴求非針對內地人,而是所有近期曾到訪內地的所有旅客,斥特首林鄭月娥的說法是找藉口。她認為不能以失敗形容那次罷工,更指醫護的行動迫使政府對口岸施加各項管制,形成「局部封關」,入境人次大減,否則本港疫情或會有如外國般失控。

2月初,醫護罷工,有醫護人員手持「醫護罷工,封關救港」的標語。 (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余慧明亦指出,工會要求醫管局公開防護裝備存量,醫管局起初不願意定期公布,「話公布都無意義」,「但罷工一完,第二日楊諦岡(醫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就話口罩得返一個月存貨。醫管局之後有逐少回應,但佢唔會話因為工會而咁樣做。」其後,醫管局定期在例行記者會上公布外科口罩、N95、保護衣、面罩的存量,但數量只足夠醫管局使用一至兩個月。翻查資料,2003年沙士一役後,明文規定公院需要3個月存量的醫護裝備,以應付沙士重臨。

▼公立醫院防護裝備不足,醫管局要求消毒重用裝備例子▼

一開始還投標購裝備 後來才亡羊補牢

余慧明批評,醫管局高層曾經經歷過沙士,為什麼未有汲取教訓,做好準備,「當年好多未知數,爆發咗一段時間先知點處理,今次知道病毒源頭,但就無做好準備,一開始仲用投標方式(購買裝備),後來先直接採購,只係亡羊補牢!」

抗疫3個多月來,工會不時收到會員反映防護裝備不足,醫管局經常更改指引的問題,例如有護士曾被要求8至10人共用一個面罩,「一個人用完,用酒精抹完再畀下一個人用。」余慧明透露,有醫院更把本應即棄的眼罩拿去消毒重用,「同事話焗完之後歪咗,啲膠熔熔哋。」她嘆道,這些事件都反映,工會最初提出的擔憂及訴求合理,醫管局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裝備。

2月初,醫護罷工,有路經瑪麗醫院的長者向罷工醫護舉起拇指,以示欣賞。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病人要追究工會 ? 余慧明:應指向醫管局

對於有病人指因醫護罷工而被延誤治療,將會循法律途徑追討損失,余慧明認為,受影響的病人更應向醫管局追究。她解釋,工會一早已向醫管局說明工業行動的內容,而參與罷工的員工佔約一成,亦即有九成員工仍可繼續提供服務,「有九成人可以調配,如果高層係負責任,應該有應對方案!」

她強調,基本法第27條保障了工業行動的權利,若醫管局懲處罷工員工,工會將會抗議,或會訴諸法律行動,工會亦設立了基金支援受影響的員工,但她坦言基金存額不足200萬元,未必充足,有需要時會再籌募捐款。她形容,參與過罷工的8,500名員工大多齊心,堅稱自己是罷工而非缺勤,即使面臨秋後算帳,亦無退縮,與工會「齊上齊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