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檢討|教師稱早接觸時事與抗爭無必然關連:千百對眼監視住

撰文:麥凱茵
出版:更新:

教育局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發表新高中課程最終報告,指出通識科繼續成為四大核心科目維持「必修必考」,但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則建議轉為選修,也可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匯報。教聯會副主席鄧飛及通識科老師、教協理事張銳輝認同報告將通識科保留作核心科目,隨意刪去或會影響文憑試的國際認受性。至於IES方面,他們均認為轉為選修會失去通識科原意,重回「一試定生死」的情況。
對於外界有聲音倡通識科與年輕人上街抗爭有關,故要從核心科目中刪去。鄧飛認為兩者無必然聯繫,通識科只是學生早接觸政治時事,張銳輝亦指,老師教授通識時不會鼓動學生參與政治事件,「 有千百對眼監(視)住。」

教育局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9月22日發表新高中課程最終報告。小組的建議與去年發表的諮詢文件大致相同,包括通識科繼續成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即是維持必修必考。(資料圖片/羅國輝攝)

鄧飛及張銳輝在港台《星期六問責》均認同,報告保持通識科在文憑試的必修科地位。張銳輝指,報告合理,但IES上則與公開諮詢內容不同,認為若不做獨立專題探究,會失去通識科的實踐課程目標,變回「一試定生死」。鄧飛同意說法,報告談及更改IES,但未有解釋背後原因,改變將不利考試及應試能力較弱的學生。

早接觸、早啟蒙,變黃,變藍,變乜,係另當別論

對於有人批評通識科使年輕人加入抗爭,應該將通識科剔去核心科目。他們表示,文憑試是有4個核心科目,從而得到英聯邦、日本等的國際認可,更改或失去文憑試地位。鄧飛也反駁,通識與抗爭兩者無必然聯繫,通識科只是一個平台讓年輕人接觸政治時事,「早接觸、早啟蒙,早熟,變黃,變藍,變乜,係另當別論。」他以自己經歷作例子,「我讀書時係彭定康搞政改,都係好政治化」,但他其後只是修讀政治學。

張銳輝也指出,年輕人有獨立思考,有公民權利去表達意見,盼政府不要將施政失誤,怪罪於教育界。他不相信老師會透過通識科鼓動學生參加抗爭, 「有千百對眼監(視)住。」

教聯會副主席鄧飛。(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不宜探討新近發生事件 張銳輝:不能談新冠肺炎?

報告又提及,通識科老師就新近發生、未完結的事件,未能核實資訊數據的客觀程度及可靠性,不適宜用作探究題材。張銳輝則覺得報告說法奇怪,質疑若要探討公共衞生單元下,是否只能夠討論2003年沙士事件,但卻不能談及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通識科是以時事作例子,引發學生的興趣,建立學生明辨思考能力,建立自己的看法,政府不應高估通識科的影響力。

鄧飛則同意報告,老師不宜以新近發生事件作教學課題,網絡上有很多惡搞、不實資訊,如果將正在發展的社會議題急於用作教學,對老師構成的壓力不小。另外,他亦支持檢討通識科的內容,如科目中的6個課程中,有兩個涉及《基本法》、國家憲法等, 老師又非專業法律人士,是否有足夠法律知識教導學生。至於教科書送審機制,他相信,送審機制可以釐清通識科過去較難掌握的概念,如公民抗命到底要不要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