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食衞局:英澳均設非本地培訓醫生註冊制度 毋須必考試

撰文:倪清江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周四(4日)突然公布將修改法例,容許在外地培訓、並取得醫生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免試返港行醫,條件是回港後最少五年受聘於公營醫療機構。食物及衞生局晚上發文解釋急切性,指以人均醫生比例而言,本港遠遠不及新加坡及日本,更遑論澳洲;個別專科個案的輪候時間,更超過100個星期。

局方強調,新制度不是要取締現時執業資格試的制度,又稱尊重醫務委員會規管醫生的法定權力,非本地培訓醫生須接受其僱主在職評核,若未能通過,則有機會不獲續約,影響正式註冊。當局將於下星期起將分批約見醫療業界的代表,預計在今年第二季向立法會提交修訂草案。

公立醫院醫護人員。(資料圖片)

食衞局:人均醫生比例落後新加坡日本

局方指出,現時香港缺乏醫生人手是不爭的事實,以人均醫生比例而言,香港目前每1 ,000名人口有2.0名醫生,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包括新加坡(2.5名)、日本(2.5名)、美國(2.6名)、英國(3.0名)和澳洲(3.8名),公營醫療系統欠缺足夠醫生人手更是無庸置疑。

當局稱,現時醫管局專科服務輪候時間相當長,部分專科(包括內科、眼科和矯形及創傷外科)的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時間,更超過100個星期,情況不可接受。

對於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發言人表示,現時國際上有不少國家如新加坡、英國及澳洲,均設有不同機制去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滿足一定條件後,便可在當地取得正式註冊,考試並非唯一取得正式註冊的條件。當局稱不是要取締現時執業資格試的制度,而是在確保醫生質素的前提下,新增一條路徑讓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

當局又稱尊重醫務委員會規管醫生的法定權力,故建議在負責制定認可醫學院名單的委員會內邀請醫委會主席加入,日後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仍須向醫委會註冊,並如其他本地醫生一樣受醫委會的紀律監管。

在職評核未通過或失續約機會 年份不足未能註冊

發言人稱,在新途徑下,非本地培訓醫生須接受其僱主、即相關公營醫療機構的在職評核,以確保他們的水平。若有關醫生未能通過在職評核,則有機會不獲續約,從而不能在相關公營醫療機構連續工作滿五年,而未能在港取得正式註冊。至於如何優化在職評核,當局持開放態度,並會與相關公營醫療機構再作商討。

發言人又表示,新途徑來港工作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須於認可的醫學院畢業,在當地完成實習並取得註冊後,再於香港的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至12年不等,才可在港取得正式註冊;相比之下,本地培訓的醫生在完成實習後便取得正式註冊,可成為執業私家醫生,對這些非本地培訓醫生的要求其實更為嚴格。

政府表示在下星期起將分批約見醫療業界的代表,亦會舉辦公眾諮詢會,聽取市民的意見,之後會在今年第二季向立法會提交《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