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醫生|有醫生認為政府方案吸引 惟部份專科學院難收海外醫生

撰文:鄭翠碧
出版:更新:

政府突然提出立法「免試」引入海外醫生,只要這批醫生符合資格,並取得專科醫生資格,及於香港公營機構工作滿五年,便可在香港獲得正式註冊。換言之,未有專科醫生資格的海外醫生,就需要在香港考取專科資歷;而有專科資格的醫生,也需本港認可其資歷。
本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有15間專科學院,當中部份學院或難以提供培訓名額予海外醫生。有外科專科醫生認為,雖然政府的方案具有一定吸引力,但現時公立醫院需做手術的病人數量,或只夠本港醫生培訓之用,若勉強為海外醫生提供培訓,最後或兩敗俱傷,「大家都唔夠(病)症,可能要8年、10年先完成到專科培訓!」

本港醫學專科學院轄下有15間專科學院,當中部份學院或難以提供培訓名額予海外醫生。 (資料圖片)

憂本地手術量不夠訓練海外醫生

有不願具名的外科專科醫生指,對於未有專科資歷的海外醫生,本港或難以提供培訓予他們。本港每年約有20多個新的外科受訓醫生,他們每人每年需做200個大手術,為期4年,「公立醫院的手術數量只夠訓練本地醫生」,若勉強為海外醫生提供培訓,最後或兩敗俱傷,「大家都不夠(病)症,可能要8年、10年先完成到專科培訓!」

他指出,現時本港受訓的外科醫生有「退場機制」,即考試不合格者可以重考,但倘多次重考亦失敗,就不能成為外科專科醫生,他認為若在新機制下,一批海外醫生來到香港受訓,也應把同樣的標準應用於這批海外醫生上。

有外科專科醫生表示,現時公立醫院需做手術的病人數量,或只夠本港醫生培訓之用,若勉強為海外醫生提供培訓,最後或兩敗俱傷。 (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而對於有專科資格的醫生之認可問題,該名外科醫生稱,目前海外的外科專科醫生回港後,外科專科學院會根據該名醫生在海外做手術的數量、比例、評核表現,去決定是否接納其專科資格,「例如培訓期最後4年,每年要做到200個大型手術或超大型手術,而且年期愈高,主刀比例要愈多,培訓最後一年,要有60%大型手術都係由佢主刀先可以。」至於評核形式就是透過考試,外科專科學院會視乎該醫生於海外的考試模式、難度與香港是否相同,再決定是否認可其資歷。

該名醫生認為,若政府提出新的免試方案,訂出一個認可院校名單,只適用於非專科醫生,「唔係專科嘅醫生可以用呢一百間去認可,但專科醫生應該用返現有機制,個機制行之有效。」換言之,他認為在認可名單內的海外外科醫生,也不可自動獲得外科資格,也需審視其手術量及比例,「如果唔理佢做幾多手術、係咩手術,就逼外科(專科學院)去承認佢,相信學院同市民都唔接受。」

政府突然提出立法「免試」引入海外醫生,以增加本港醫生人手。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該名外科醫生認為,政府的方案可豁免考試,對於海外專科醫生有一定吸引力,因為現時海外醫生想獲正式註冊,必須考執業試,是有難度的事,「因為做專科做咗可能十年,但考返好仔細嘅嘢,考十幾科,要讀好多書。」

而麻醉科醫學院院長張志偉就稱,雖然支持政府引入海外醫生,但現時學院導師不足,亦設有師生比例要求,難以再錄取海外醫生,但若未來有更多專科醫生可成為導師,受訓醫生的名額亦或可以增加。

至於認可海外麻醉科專科醫生的問題,他稱現行機制下,麻醉科學院只會認受來自英國、澳洲、新加坡的醫生,因為這些地方的專科課程與香港類似,而美國、加拿大、內地等地的課程內容、年期與香港大不同,難以評估到其醫生水準,目前不會認可。但他強調,學院並非認為這些地方的醫生較差,只是需要時間去研究如何評核到該地區的課程,不排除日後也可認可這些地方的醫生,「我哋唔係抗拒,但係我哋有責任要把關,捍衛水準。」

林鄭月娥於周四的立法會答問大會突然提出立法「免試」引入海外醫生。(張浩維攝)

需導師配套

另一方面,家庭醫學學院發言人陳銘偉稱,對於未有專科資格的海外醫生,其學院是十分歡迎,因為現時本港家庭醫學受訓醫生每年只有40個,「就算而家要我哋收100個海外醫生,都可以收得曬!」他指,該學院導師數量充足,每人可以教導3至4名醫生,「不過家庭醫學醫生頭兩年要去醫管局內科、兒科、婦科受訓,唔知醫管局畀唔畀到(培訓名額)。」

憂非英語國家畢業難銜接

對於已有專科資格的海外醫生,陳銘偉表示,現時都有認可機制,部份國家以英語教學,亦較多人申請,家庭醫學學院較易認可其資格,包括英國、美國、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等地,「如果佢個教學語言係俄文,都唔知點搞,唔係唔可以認可,但佢要提供證據。」他又稱,外國家庭醫學培訓期多為3至4年,但本港要求有6年,因此這些海外醫生來港後,或需補回2至3年的培訓。

陳銘偉認為,政府提出的方案可以吸引到更多年輕、未有專科資格的醫生回港,「資深嗰啲可能已經落地生根,未必想返嚟。」他認為這批醫生回港受訓,形式也應與本港受訓醫生一樣,若最終未能取得專科資格,或需再培訓,「大考最多可以考六次,如果都唔得,會有委員會研究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