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贈|肺移植康復者現身說法:幻想收到醫生通知有肺換
顏希煊是一個已康復的肺移植者,他在手術,肺功能一度只剩10%至15%,期間靠藥物能維持基本生活,這種生活維持近兩年。到做手後前三個月,病情惡化至需要佩戴呼吸機,不能離家半步,「嗰3個月真係好難過,食嘢都冇力」,更會經常幻想收到醫生電話通知有肺移植。
香港器官捐贈率持續低迷。根據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名譽會長周嘉歡醫生提供的數字,香港每年也有接近4萬人死亡,但去年只有30宗器官移植;內地10年前才開始發展器官移植,但去年的捐贈率已超越香港。
為了推廣器官捐贈,香港醫學會將於下月13日舉辦器官捐贈推廣步行「春耕行動」,讓參加者在活動期間有機會與家人及醫生就器官捐贈交流。
上班路上不舒服到急症室求醫 檢查始知肺部嚴重纖維化
顏希煊發病當日正在上班路上,突然覺得呼吸急促,十分不舒服。他剛巧在九龍塘附近,於是便到浸會醫院掛急症,打算做簡單檢查。豈料,檢查發現他血含氧量偏低,醫生便建議他留院作詳細檢查。結果發現他肺部嚴重纖維化,肺功能只剩10%至15%,建議要作器官移植。
接受移植前3個月病情惡化 體重輕了45%
在香港,器官移植少不免等待。顏希煊等了近兩年,期間靠藥物能維持基本生活。在接受移植屍肺前3個月,他的病情惡化,需要佩戴呼吸機,不能離家半步,「嗰3個月真係好難過,行每一步都冇力,去廁所、沖涼、食嘢都冇力。覺得好灰暗,冇曙光咁。」
由於沒胃口吃東西,顏希煊的體重由108公斤大跌至不足60公斤,即減磅45%。他更會經常幻想收到醫生的電話,通知他已找到合適器官作移植。
險些錯過有肺換電話通知 現需多做帶氧運動適應新肺部
朝思暮想的一幕終於發生,但他卻險些錯過這個通知,「(來電)冇見過個電話,拒絕通話咗兩次,好慶幸第3次有聽到。」收到電話後,他立即到瑪麗醫院進行移植手術,整個手術歷時6小時。術後他只需留院一個月,已回復正常,現時他有遵從醫生建議,多做帶氧運動,希望盡快適應新肺部。
要保留全屍、未能診斷病人腦死亡等致港人器官捐贈率低下
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名譽會長周嘉歡醫生分享了一些香港器官捐贈率低下的原因,例如保留全屍;醫院深切治療部不夠,導致未能診斷病人為腦死亡,而錯過很多潛在的捐贈者;有資格執行器官移植的醫護人員不足等。
跨境器官捐贈恆常化有助解決問題
潛在的解決辦法包括跨境器官捐贈恆常化。周嘉歡指,現時衞生署及醫管局已與內地政府組織開展討論,其中一大困難為器官的運輸方法。但她指,歐洲國家的跨境器官捐贈已有60至70年歷史,相信香港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