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16歲港留學生遭澳洲遞解出境經過 為何與寄宿家庭爭執變退學

撰文:陳萃屏
出版:更新:

一名16歲香港女留學生在澳洲與寄宿家庭爭執,事主報警求助後,被當局即日遞解出境,並取消其學籍。事件率先由澳洲傳媒揭發,在香港也備受關注。事主Andrea(化名)及媽媽陳太(化名)向《香港01》提供事發當日錄音顯示,屋主因不滿事主的生活習慣而責罵她,事主因屋主情緒激動而報警,可是警方及教育機構聽畢屋主說辭後,就決定要將事主遞解回港,教育機構更於翌日就取消事主的學籍。
《香港01》翻查文件,發現教育機構因福利安排而取消學籍,惟做法與指引提到因參與率不足、無交學費,或者是參與率不足等「不當行為」不符。升學顧問亦指,即日遞解出境及、翌日就發信通知家長取消學籍的做法,十分罕見。

Andrea(化名)最初接受澳洲傳媒WAMN News訪問,公開事件。(WAMN News提供)

16歲的Andrea想修讀獸醫課程,早在14歲就赴澳洲讀書,惟首間學校教學質素不如理想Andrea及媽媽決定轉城市和轉學校。輾轉至今年2月開學,Andrea才到一間心儀的公立學校讀書,同時開始入住這個寄宿家庭。可是Andrea很快便與屋主因生活習慣有磨擦。

屋主不滿事主生活習慣拍門責罵 事主報警

今年3月,Andrea與母親在房間視像通話之際,突然被屋主拍門指責。錄音顯示,屋主責罵Andrea於凌晨2時仍未睡覺,批評她沒尊重他人的作息,開關門時都會「嘭嘭聲」。除了作息習慣,屋主還說她不打招呼、不衛生等,惟Andrea每次想解釋,幾乎都會被屋主打斷。

當Andrea提到生活習慣在其他寄宿家庭生活並無問題。此時屋主情緒變得激動,不停責罵Andrea。兩人爭執差不多一小時也未停止,Andrea建議屋主向中介機構反映問題及申請轉學生,要求停止責罵,惟屋主沒停止。之後Andrea提出要報警,屋主則稱Andrea有精神健康問題,情緒更加激動,Andrea於是報警。

Andrea受訪時,表明不認同屋主的說法,稱明白晚上離開房間或有開關門聲,但明知家中有人正睡覺,會放輕手腳。她反而認為,屋主向她提出晚上九時半後,不可去廚房煮食斟水,及不可去廁所的要求更不合理,又稱屋主會禁止她在房間內開燈;珀斯夏天的氣溫達30至40度,惟其房間無裝冷氣,屋主卻禁止她在房間內開風扇。

警方兩度稱遞解 指事主「明明很安全卻自稱不安全」

事發時,Andrea所有學校及住宿申請,都經由西澳國際職業技術學院(TIWA)負責,監護權也由TIWA擁有。陳太盡量全程與女兒保持視像通話,她稱警方及TIWA職員到場後先與屋主對談半小時才找Andrea,警方及TIWA一開門見到女兒,沒問她發生什麼事,就提出要送她回港。

西澳警方兩度在視像通話中提到Andrea將被「遞解出境」(deported)、遣返回港。陳太及負責翻譯的親人不停追問原因,警方只解釋,因家長簽署了一份有關學童住宿權的文件,教育機構有權將她送回原居地。

警方又說,Andrea的處境明明很安全,卻自稱不安全。陳太他們嘗試為Andrea解釋時,警方反駁稱,Andrea總把自己反鎖在房間內,從不回應任何人,但又補充這是「另一問題」,「總之他們(TIWA)已決定,要將Andrea遣返回香港。」

陳太原本已買好機票,準備到珀斯處理事件。過程中,陳太曾建議讓Andrea住在一位男性友人的家中,或住酒店,甚或讓Andrea先到警署直至陳太到場,但建議全被拒絕。TIWA職員再於視像通話稱:「因為正在發生的事,我們要送她(Andrea)回家,她不可能再回到公立學校讀書。」

兩名處理事件的西澳警員。(受訪者提供)

中國領事館電話無人聽

警方要求Andrea在十分鐘內整理好行李,其後TIWA職員載她到機場,兩名警員都有隨行。直到上機前,Andrea都要由聯邦警方看管,期間他們曾向香港入境處及中國駐珀斯總領事館求助。陳太指入境處只着他們打給領事館,電話沒人接聽。當日是當地的公眾假期,加上致電時間已是晚上,相信領事館職員沒開工。最終Andrea等了七小時就要上機回港。

入境處回覆《香港01》稱,接獲求助後已即時透過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及中國駐珀斯總領事館了解情況,提供適切意見及可行協助,會繼續保持緊密聯繫及按家屬的意願提供協助。陳太反駁,入境處只於其他媒體報道刊登後再度聯絡,事發時沒提供協助。

遞解翌日即被取消學籍

事發翌日,事主上機回到香港,陳太同日收到由TIWA寄出的電郵,包括取消其「入學確認書」及「住宿與福利確認書」,並引述澳洲高等教育品質標準署(TEQSA)於2018年制定的海外學生教育和培訓提供者國家行為守則,指要保障18歲以下的學生的福利,海外學生需要一個獲內政部核准的監護人,或入住獲確認的宿舍。

信件稱,由於當日陳太建議看管Andrea的是一名男性友人,惟她在最初為Andrea辦理入學時也沒申報過Andrea在珀斯有熟人或親戚。信件說法與職員說法相似,事發當日TIWA職員提到,他們不知道該名男性友人是誰,沒法確保到Andrea安全。

TIWA在信件提到,由於事主已被送回香港,獲母親看管,TIWA已完成其福利責任(TIWA's welfare obligations have been met)。至於為何取消她的學籍?TIWA表示,是因為學生的福利安排不再生效。信中提到,陳太可上訴,覆核取消學籍的決定。

事主母親陳太(化名)希望公開事件,警剔他人。(陳萃屏攝)

找當地律師上訴 事主四月復課

在Andrea被送回香港的三日後,陳太陪同她一同飛到珀斯處理事件。二人走訪了多個政府部門申訴但不成功,甚至回校也被拒諸門外。她們找當地律師向TIWA上訴,最終Andrea在4月初成功復課,但學業出現有一個月空白期,已令她上課感吃力。這件事也令Andrea的情緒健康受影響,她表示,她的情緒仍未完全平復,因擔憂會再一次被遞解出境。

陳太說,現時要女兒追回學業、以及經歷與寄宿家庭的爭執後,Andrea 需要看心理醫生,學業進度要再追上,感到有壓力。陳太說:「我要的是公開片段,讓全世界都知道你們(寄宿家庭、TIWA及警方)怎對待孩子。我也想給寄宿家庭是有一個『恐嚇性』,是不可以這樣糟質別人,還要收錢。」

西澳警方回覆《香港01》查詢。(電郵截圖)

西澳警方:接滋擾報案 警無介入只跟車

這件事至今仍留有疑問,到底Andrea被什麼機構「遞解出境」?警方是唯一提過要遞解Andrea的機構,而Andrea在機場期間一直都受到警方看管。西澳警方回覆《香港01》稱是接獲一宗關於「滋擾」的報案,之後事件無須警方介入,沒跟進下去。西澳警方又回覆說,西澳培訓與勞動力發展部(DTWD)負責載事主到機場,警方只是「跟車」陪大家去機場。整個回覆沒回應有否遞解Andrea。

西澳培訓與勞動力發展部回覆《香港01》查詢。(電郵截圖)

監管TIWA部門:部門及TIWA均無權「遞解」學生

事發當日都有在現場處理事件的TIWA,是Andrea在澳洲的監護人或機構,負責安排住宿和福利。TIWA職員當日一直都說是要「送Andrea回家」,在正式發出的電郵當中,沒提到任何「遞解」字眼。

負責監管TIWA的西澳培訓與勞動力發展部回覆《香港01》稱,法律上部門要負責TIWA學生的福利安排部門及TIWA均沒有權去「遞解」學生,但TIWA可「為其着想」,安排學生回到他本來的家。TIWA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TIWA指引:「不當行為」會取消學籍 不包福利原因

翻查TIWA今年1月發出的取消學籍的指引,內文提到學生如果有「包括但不限於」違反行為準則、無交學費,或者是參與率不足等「不當行為」就會被取消學籍。可是,TIWA向陳太提供的理由完全沒有提及過指引中的原因。Andrea說,「他們一方面說是福利風險(welfare risk),但是他在第二份取消宿與福利確認書,又註明有一個『學童行為報告』,所以才取消確認書的,但他們手上完全沒這些報告。」

西澳勞動力發展部回覆《香港01》稱,取消學籍是因為學生要回家後,與家長重聚,才可重新制定學生的福利安排。

西澳州長庫克(Roger Cook)今年5月底見當地傳媒。(WAMN News片段截圖)

西澳州長庫克(Roger Cook)見當地傳媒時稱,不知這次遞解事件的詳情,西澳政府並不負責遞解出境及移民進出澳洲,指出這是聯邦政府需要處理的議題。不過澳洲內政部回覆《香港01》,稱這件事應向警方及TIWA查詢。

升學顧問:情況罕見

身兼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副主席的博華升學執行總監鄺煒立,是Andrea的升學中介機構負責人。鄺偉立認為,TIWA安排學生回原居地的做法不理想,但做法有灰色地帶。他解釋,TIWA作為教育機構,當刻依然擁有學生的監護權,在擁有監護權的情況下能否將學生送到機場是可爭辯的。他說,或要有待這事件變成案例,才可供他人參考。

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主席李婉怡。(受訪者提供)

香港國際教育顧問協會主席李婉怡稱,根據過往經驗,就算要將學生退學,程序上都不會這麼快:「如果是同學的出席率或成績不夠,學校也會讓同學解釋,解釋不到,他們才會轉介至內政部那邊,看看是否需要讓同學離開澳洲。」她指出,即日遞解出境及、翌日就發信通知家長取消學籍的做法,十分罕見。

李婉怡另建議學生,一有不滿就要向升學顧問反映。她自己的個人做法,是會為學生做好心理建設,令學生接受到與寄宿家庭有文化差異及磨合期。

事件發生至今三個月,現時Andrea在新的寄宿家庭生活不錯,稱要專注學業:「我暫時都專注在讀書的方面,因為都錯過了很多,我現在已經中五,最後兩年是很重要的,所以要用時間去溫習錯過了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