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推七項公私營協作計劃服務1600人次 骨科、乳癌手術恆常化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公院覆診時間為人詬病,更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縮減非緊急服務。醫管局為「清人龍」,去年起展開7個新公私營協作計劃,分流病人至私院接受服務。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今(14日)稱,由去年至今年3月,新計劃合共服務約1600人次,涉及開支約3,000萬元。其中癌症病人放射治療、骨科手術及乳癌手術協作計劃將持續推行。除此之外,由今年下半年開始,醫管局將進一步增加癌症協作服務量,包括涵蓋所有癌症種類的造影,提供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檢查,癌症康復者亦可定期接受服務。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稱,醫管局原有8項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普通科門診、造影、青光眼治療、腸道檢查等等。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醫管局增加血液透析服務人次,在去年至今年增約330個名額,即增加接近三成。協作計劃亦擴展至合資格癌症病人及大腸鏡,分別服務約7萬及4700人次。

另外,醫管局在疫情期間亦展開了7個新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初生嬰兒黃疸治療、癌症病人放射治療、剖腹分娩、骨科手術、乳癌手術、膀胱鏡檢查和胃鏡檢查,病人只需繳付公院費用,便可在私家醫院及醫療機構接受服務。由去年至今年3月,計劃合共服務約1600人次,涉及開支約3,000萬元。

楊諦岡表示,今年下半年開始,醫管局將進一步增加癌症協作服務量,包括涵蓋所有癌症種類的造影,提供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檢查,癌症康復者亦可定期接受服務。(李恩慈攝)

9名孕婦轉介至私院剖腹分娩

胃鏡檢查的受惠病人最多,達776人次;而剖腹分娩的受惠婦女最少,僅得9人次。楊解釋,婦產服務未因疫情受很大影響,加上不少婦女一直在公院接受產檢,故部份人選擇留在公院產子。他又提到,有病人的手腕骨折,屬於非緊急骨科手術,若在公院需等3至4天,轉到私院等了1天便接受手術。癌症病人放射治療、骨科手術及乳癌手術協作計劃將持續推行,以確保這些服務不受疫情等因素影響。

談到未來發展策略,楊諦岡表示,由今年下半年開始,將進一步增加癌症服務量,包括乳癌手術、造影及放射治療。他指,疫情期間有119人次在私家醫院接受乳癌手術,佔醫管局服務量約8%。而現時協作造影已涵蓋所有癌症種類,提供掃描(CT)及磁力共振(MRI)檢查,未來癌症康復者亦可定期接受服務。

另外,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者可參與「共同醫治合作」計劃,在社區家庭醫生接受全面照顧。現時計劃約有600名醫生,當中一成半有專科資格。約4萬名病人已參加計劃,當中約九成人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醫管局發現其中5000人同時需要骨科覆診。約九成病人一直在私家醫生覆診,另外約半成病人因病情有變而返回公院。他認為計劃能減少病人的覆診次數和整合藥物。他舉例說,有病人需在3個專科覆診,每年合共9次,參與計劃後可減少至4次。他又稱,醫管局將於下半年起,招募病情穩定的骨科病人參與計劃。

楊:病人憂重返公院要重新排隊

病人意願一直是棘手問題,楊諦岡坦言,起初只有半成至一成病人願意轉到私院,當中有人關注收費問題,亦有人擔心病情惡化但「出咗去轉唔返入醫管局。」至疫情襲港,病人害怕出入公院,約一成病人願意參與計劃。被問到是否滿意現況,楊諦岡指「10%(病人)只係數字」,重要的是他們得到適切治療。他強調,倘病人病情轉嚴重,不需要在公院重新排期;而病人亦有權選擇社區家庭醫生,若相處不快可「換醫生」。

至於協助計劃是否加劇公院醫生流失,楊諦岡回應指,「合作有來有往」,亦有私家醫生回來醫管局幫忙,認為計劃有好的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