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32|青年初中隨校悼念 母校停授六四真相 憂下一代失去認知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六四年件踏入32周年,中、小學過去一年成為政治風眼,有多年來堅持灌輸六四歷史、帶領學生到維園晚會悼念的資深中學教師明言,不會再主動教導六四這段歷史,擔心會成為別人口實。到底學校如何成為下一代承傳這段真相的媒介?教導六四是否等同偏離課程、遠離國情?又是否形同煽動學生?
以往每年均跟隨中學到維園參加六四燭光晚會的年輕人憶述,每逢踏入6月,母校便會在周會講述六四的脈絡,更會邀請不同陣營的人物到校分享國情,至中三便跟隨老師到維園點起燭光。他帶點自豪地說,學校在他認識國情的路上提供許多養份,令他更立體地認識國家的不同面向。但他慨嘆教育界近兩年成為政治風眼,母校已表明不再主動教育六四史實,憂慮有關真相將會斷層,「我哋可能失去咗對善良、對堅持或者對良知嘅(態度)」。

90後的Ben憶述中學時期,每逢踏入六四這個時節,學校均會在周會講述六四,邀請不同界別人士到校分享國家發展和國情,包括前資深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法律界人士等,教師亦會帶隊到維園參加六四燭光晚會,學生可以自由參與這些「體驗活動」。他自中三起,跟隨老師到維園點起燭光、聆聽天安門母親的發言,直至畢業後仍會跟昔日的同學在維園聚首。

「而家回想返,我覺得係嗰種信念驅使嘅力量係可以好大,即係你相信嘅野、相信嘅價值,又或者你認為對的事,大家係會揳而不捨。」他10多年後回想,首次跳出電視機,親身看到那片燭海時深受感動,亦深深感受到甚麼是「傷痕永不磨滅」,但同時天安門母親的發言亦令他感到非常沉重,「每年聽佢哋講一次,你就會明白,點解佢呢一刻都要繼續堅持,喺現實面對好大嘅危險、威脅,都仍然要堅持講佢嘅說話。」

▼5.30六四紀念館重開▼

+14

中三當年正值北京奧運的時期(2008年),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達到頂峰,不少人對國家終於「大國堀起」感自豪,但六四集會才頓時令他立體地認識國情,推動他在隨後兩年參加辦學團體和母校舉辦的北京考察團。母校的考察團帶領他們訪問上訪村,有信訪者緊緊捉着團友的手不放,希望學生們能把其不公遭遇帶到香港這片自由的土地公諸於世,這些經歷打破了他對國家邁向先進繁榮的印象,令他認識未彰顯的不公並非遙遠的歷史,而是許多現代人的慘劇。

10多年後的今日,高中通識科被殺科,多名教師因教學表現被釘牌,有資深教師直言再教授六四事件等同「畀位人入」。六四歷史亦在Ben的母校成為絕響,他認同學校是學生了解教科書以外的世界的重要渠道,包括提供平台、機會和學習動機,「老師其實本身冇必要畀乜立場,佢純粹畀你認識,如果連認識嗰件事嘅本質都成為一個罪過嘅話,過去嗰大半年對於教育界嗰隻批鬥,自我審查真係好inevitable(無可避免)」。

六四議題也許無法再入校,維園悼念連續第二年因新冠疫情被禁,六四紀念館的未來仍是問號,六四真相是否會在下一代斷層?Ben多番猶疑,亦未能得出結論,但他慨嘆,現今社會環境猶如一個「大黑洞」,「不論係邏輯、歷史、價值、文化,各樣都有股無形嘅力量嚟吸走你」,他憂慮再過10年後,「我哋可能失去咗對善良、對堅持或者對良知嘅(態度)」,日後中學生更可能會對時事無感。

Ben認為當局強行將六四歷史切割,正是港人捨棄中國人身份的助力,令新一代港人更戀棧於香港這片土地。

Ben自中三起便每年到六四晚會,至今已逾10年,Ben中學跟隨學校到維園途中拍下這張相片。(受訪者提供)

維園的燭光熄滅,也許正好帶領港人亮起另一點光。到維園悼念六四死難者逾10年的Ben認為,六四晚會只是其中一個哀悼的方法,「如果我係堅持嗰一個信念,形式有千變萬化咁多種,尤其是香港一個咁多元、咁多平台嘅地方,喺而家呢個時勢,為何不可有其他各種形式嘅方法呢?香港人永遠都能夠為自己,或者為身邊嘅人帶嚟一啲驚喜」。Ben亦計劃當天穿上黑衣,下班後在街頭某一個角落停下腳步,低頭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