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將「軟餐」概念融入STEAM教學

撰文:校園投稿
出版:更新:

近年世界各地均大力推動STEAM教育,透過融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藝術(Art)及數學(Mathematics)的跨學科知識來加強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配合二十一世紀創新科技教育發展,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於2019-2021學年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協作,並於2021年5月15日合辦「賽馬會STEM自主學習計畫公開課」,以此展示計畫成果並促進香港學校在STEAM教育上的交流互勉。
(內容由「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提供)

此次公開課主題為「食得有尊嚴—利用食物科學改善長者膳食福利」,旨在以軟餐形式改善吞嚥困難人士的飲食健康與生活尊嚴。對此,學校專門邀請了致力推廣軟餐,為吞嚥困難人士推行飲食革命的社企—「軟餐俠」(Captain Softmeal)進行合作,讓超過100位師生和教育界人士參與「軟餐大酒樓體驗活動」,並為參加者開設軟餐製作體驗。其中包括「軟餐文化介紹」及「軟餐製作」,令參與者得到難得的機會,接觸這種入口即溶而且色、香、味俱全的新興食物,並從中反思「飲食尊嚴與生存尊嚴」的意義。

是次主題與內容經由香港大學課程專家與該校老師協作設計,將「軟餐」概念融入STEAM教學,通過科學、倫理與宗教、視藝等跨學科協作的模式,引導學生探究軟餐背後的科學,並輔以自主學習及電子學習的元素,從製作軟餐中應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來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人文情懷。另外,此次公開課的評課嘉賓為香港大學麥志強博士及學校發展主任麥恩旗先生,通過檢閱課程設計與成效,肯定了STEAM教育模式對於整合跨校學習社群、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提升學生在電子學習和數碼技術能力均具重要意義。

專業支援,協作向前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從八年前開始踏上STEAM教育之旅,檢視了數理、電腦及科技科的課程內容,進行了初中課程統整,鼓勵跨學科協作。由2017年起,該校與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應用資訊科技發展中心協作,加入「賽馬會STEM自主學習計畫」,並成為其中一所先導學校,透過自主學習(SDL)促進STEAM教育的發展。該計劃旨在建立持續變革能力的21世紀學校領導學習網絡,帶領創新學校網絡的發展,並配合於STEAM教育中實現自主學習的發展,培養學生的21世紀技能和數碼能力。香港大學的專業團隊為教師提供教師學習和專業發展培訓,讓老師能夠融合自主學習元素於STEAM教育當中。本年度中三STEAM課程「食得有尊嚴—利用食物科學改善長者膳食福利」能順利推行,實有賴於香港大學的課程設計專家與本校老師協作,一同構建課程、設計教案及共同備課。

配合校情,創科護老

作為一所天主教中學,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一直著重學生全人發展,提倡關愛素質,透過價值觀教育,培育學生對身邊人和事的關愛。該校早於多年前已成立長者學苑,積極鼓勵學生參與義工服務活動,回饋社區,關愛長者,促進長幼共融。有學生在義工服務後,發現長者日常生活面對林林種種困難。是次課程源於有老師發現學生對改善長者生活需要感興趣,便把是次學習主題的服務對象定為長者,培育人文素養,推動「明愛震夏人」的關愛素質。

設計整個課程STEAM教育組:鄧文慧老師(左一)、盧逸龍老師(左二)、劉奕彤老師(左三)和黃俊源老師。(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提供)

為何要「食得有『尊嚴』」? 負責是次課程的劉奕彤老師表示:「其實吞嚥困難是長者很常見的問題,以往在護老服務中一直被忽視。在考慮長者的食物時,往往只考慮基本膳食營養素和安全性,卻沒考慮長者進食時的感受,結果就是長者往往需進食賣相及味道不佳的糊餐或碎餐,長期進食亦會影響心理健康。本校學生察覺到長者有這個需求,所以本年度與香港大學、軟餐俠等組成團隊,希望利用STEAM教育進行軟餐製作,幫助推廣軟餐,提升大眾關注長者的膳食需要。」隨著本港老齡化的趨勢,本港的安老市場亦在進行巨大的改革以應該將來的龐大需求,其中長者膳食的質素亦為重要一環。有見及此,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邀請本港軟餐發展的先驅——社企「軟餐俠」協作是次課程。「軟餐俠」從日本引入軟餐技術,為長者提供色、香、味俱全的食物來取代傳統的糊餐及碎餐,令長者及吞嚥困難者亦能享受美食,名符其實使長者食得有尊嚴。

扣連課程,深化課堂

中三科學中有關食物營養課題,讓學生認識到不同營養成分的價值,並且了解不同年齡、性別、職業人士的營養需求。本學年中,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一眾老師把上述學科內容與倫宗科,生社科和視藝科進行跨科協作,建立「食得有『尊嚴』」課程,一來供供機會讓學生活用課堂上所學內容,了解及分析長者的膳食需要,深化課堂內容,亦能提升學生對社區不同群體的關注,真正達到全人發展,實現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因應疫情,體驗活動亦需分組於不同場地進行,圖中學生正協助來賓製作軟餐菜心。(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提供)

設計思維,以人為本

設計思維是一種以人為本的解難方法,透過從人的需求出發,尋求創新的解決方案,並創造更多的可能性。「食得有『尊嚴』」課程特意教導學生利用設計思維來進行STEAM探究,因為老師們深信要讓學生能提出最切合用家需要的解決方案,就需要從用家角度出發,這正正是近年強調的「同理心」。劉老師表示:「為了深化學生的同理心,了解長者的吞嚥困難的原因,老師們在課程設計時,邀請了生活及社會科和倫宗科進行跨學科合作。課程先由生活及社會科打響頭炮,從社會角度探討本港長者福利,引伸至社會對長者照顧不足的原因。接著,科學科為加強學生以人為本的思考方式,特意設計了一位虛構人物黃婆婆。她患有高血壓及吞嚥困難,讓學生更容易代入情境,為往後學習過程訂立了目標。此外,為助中三學生選科,課程亦要求學生扮演營養師及言語治療師角色,來為黃婆婆設計營養豐富又美味的餐單及製作適合她進食的愛心軟餐。以職業為設入點,不但能加強學生的投入感,亦能讓學生瞭解工作面向,增加對未來職業想像,有助生涯規劃發展。製作軟餐後,同學需根據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吞嚥研究所的食物質地標準來進行測試,評定所製作的軟餐是否適合黃婆婆享用。最後,為了深化同學的同理心及關愛美德,倫宗科進行了一系列的價值觀反思,並製作心意卡予長者,送上慰問。因此這個課程透過設計思維貫穿整個課程,除了培養學生STEAM技能外,亦推動人文關懷精神。」

學生化身小助手,協作來賓體驗軟餐燒賣課程。(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提供)

疫情反覆,迎難而上

有鑑於本港疫情反覆,課程設計早於七月便開展了,期間經歷了多次修改。由於預視到新學年或會同樣出現暫停面授課的停課安排、半日上課安排等情況,因此在課程設計時,老師們亦需研究課程能否以網課推行的可能性,並為課程製定了多個替補計劃。有幸於教育局在全香港中小學推行的「自攜裝置」政策(BYOD),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師生皆配有平版電腦,對網上自主學習有充分掌握,擅於利用網上電子學習平台,如:Google Docs, Microsoft Forms及Padlet,有效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影響。即使因疫情問題突然停課時,課程亦能迅速及靈活地轉換授課模式,真正達到「停課不停學」,提升學與教效能。

學生心聲,聲聲入耳

3A 邱麒霖同學:「我認為這個課程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動手製作軟餐的時候。吞嚥困難患者需經言語治療師評定適合進食的食物滑順度,太軟或太硬亦會影響進食。老師為我們設計了一位虛構人物黃婆婆,她需要進食滑順度1倍的食物。我們製作時失敗了,成品太軟不成形,原來軟餐的軟硬度很受到凝固粉及水的比例影響。我們只好汲取失敗的經驗,細心計算好凝固粉及水的比例再嘗試烹調。過程中若有一點點差錯也會使最終成品不完美,因此要從錯誤中學習,再接再勵。」

3A朱天樂同學:「這個課程讓我感同身受,為吞嚥困難患者的遭遇感到難過。有很多患者會因需吃糊餐、碎餐而感自卑及失落。有些人會認為糊餐、碎餐賣相及味道嘔心甚至會當著患者面前說,這樣會讓患者很難受。我們應該要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理解他們的感受。因為他們也不想患病,不想進吃那些食物,所以我們應該要易地而處,不應嘲笑他們。因此我認為軟餐是一個很好的替代品,而且亦應用心把軟餐的賣相及擺盤弄得精巧美觀。我相信他們能感受到食物當中烹調者所花的心思,吃得更加開心,更有尊嚴!」

教學相長,心繫社會

是次活動最後在超過100位來賓參與下圓滿結束,回想課程設計之初,一路經歷的點點滴滴,劉老師亦有感而發:「軟餐是一種新興科技,即使老師們對它的認識亦不深,幸得學校提供資源,四出尋找相關專家為老師們提供專業培訓,才使課程順利進行,故此,整個課程除了幫助學生外,老師亦充實了自己的專業知識,達到教學相長。」確實,自本港早年開始推行STEAM教育後,由於沒有詳盡的課程指引,所以留給師生很大空間發掘所想所學,若能好好觀察周邊事物,即使是一個小小的契機,亦可以發展成一個大型的STEAM課題,使得師生在課程中互相成長,砥礪前行。盼將來本港的STEAM教育能讓學生學會觀察及解難,培養人文關懷素養,共建和諧社會。

(內容由「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提供)

歡迎所有中學、小學及幼稚園投稿至「01校園」,有意投稿者可將文稿及照片經電郵傳送至campus01@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