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行政費曝光書面申請每份成本約30元 四大支付商袋走逾億

撰文:陳淑霞 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受惠於港府消費券,本港零售市道暢旺,大贏家之一是四家負責的電子支付工具營辦商。《香港01》獲悉,八達通、Tap & Go、支付寶香港、WeChat Pay HK今次共攤分約1.08億元服務行政費用,即每間公司平均可進帳2,700萬元,但各平台登記使用消費券用戶數目尚未公布,未知哪家最少登記用戶的營辦商的人均收益最大。
港府亦委托兩間承辦商,負責書面登記資料輸入及核對,共花1,200萬元,按39萬名使用書面申請用戶計算,單是填表格的相關安排,每份申請表成本約30元。至於由電訊商承包的「一站式查詢服務」,則涉公帑2239萬元,連同短訊通知服務等估算在內,上述已保守估計涉及約1.48億元行政費用,但最終使費則有待政府「埋單」計數。

▼8.1電子消費券發放首日情況▼

+9

港府於今年6月公布電子消費券領取細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當時表示,估計720萬名合資格人士可受惠,涉及總額360億元財政承擔,他又稱,行政費遠低早前預算的6億元。

547萬人已領取首階段發放消費券

消費券登記流程已於本月14日結束。根據政府公布,截至本月27日止,共收到692萬份登記申請,當中電子登記佔多,共有653.7萬人使用,另有39萬人經書面登記,當中共有547萬人已於8月1日獲發首階段消費券部分金額,其餘人士則按其登記時間分階段發放。

陳茂波(左二)指,希望電子消費券令市民受惠及提振經濟外,亦可推動本港電子支付的廣泛應用及發展,為數碼經濟轉型打穩基礎。(資料圖片)

每家營辦商袋走2700萬

消費券詳情一出,四大電子支付營辦商即各出其謀「搶客」,包括以優惠加碼等方式招徠。據了解,港府已向四大營辦商合共支付1.08億元,供提供領取消費券服務之用,即平均每家營辦商袋走庫房2700萬。

有社會聲音認為,扣除基本開支,各平台已「淨賺」隨消費券洐生的額外用戶增長,以及商戶市佔率,形同以公帑補貼電子支付發展。陳茂波本月初於網誌透露,截至7月底即消費券發放前夕,四大平台共新增逾220萬個帳戶,接受電子支付的商戶則增加逾4.8萬個。

不過,由於政府仍未公布四大支付營辦商最終登記使用消費券的人數,換言之,暫未知各家營辦商最終的人均行政費。

港府於旺角設立消費券計劃秘書處負責統籌及登記辦理工作,已接獲通知、因各原因未獲處理申請的登記人需於今日(8月31日)前到場提交書面申請。(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除向電子支付營辦商繳付服務費外,亦涉及其他行政開支。翻查資料顯示,港府設立消費券計劃秘書處負責統籌及登記辦理工作,另特設熱線供公眾查詢,由於今次計劃涉及書面登記,港府亦委托兩間承辦商處理資料輸入及核對事宜,包括Swiss Post Solutions Ltd.及凸版資訊(香港)有限公司。

據了解,相關開支各涉600萬元,即合共1,200萬元。至於消費券計劃一站式查詢服務,則由香港電訊(HKT)附屬機構、香港電訊專業客服國際有限公司包辦,共涉公帑約2,239萬元。

每個確認短訊成本0.25元

此外,當市民成功登記及獲派消費券後,會依次收到最少兩個手機短訊確認,由於八達通用戶需自行拍卡領取,故相關用戶會再額外收悉另一個提示短訊。據了解,香港移動通訊有限公司(CSL Mobile) 承包相關短訊發放服務,每個短訊收取0.25元。值得注意的是,今次消費券屬分階段發放,其中八達通共分3期,其餘3個平台則分兩期,故人均成本不一,需視乎其登記工具而定。

倘按每用戶最少收到3個短訊計算,保守估計總花費已逾519萬元,當中未計及其他涉及行政手續所洐生的額外短訊,包括要求補交文件或覆檢上訴等結果通知等。

其餘行政成本相信亦包括廣告宣傳費、港府亦委聘德勤抽查領取市民居港資格等,另未知登記系統開發成本是否計算在內。

▼8.1電子消費券發放首日情況▼

+7

政府:相信行政費會較初期預計為低

政府發言人表示,在消費券計劃登記期內共收到約690萬個登記,約90,000個登記因登記人不符合資格準則而被拒。在擬備消費券計劃的預算時,當局預留了約6億元作行政開支,包括在不同部門加強人手協助籌備及推行計劃、建立相關的電腦系統及其他配套設施、向協助機構(例如儲值支付工具營辦商)支付服務費、設立查詢熱線以及進行宣傳推廣等。

發言人續指,由於計劃仍在進行中,暫時未有確實的行政開支數字,但相信會較初期預計的6億元為低,當局會按實際需要小心使用公帑,盡量節省行政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