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中風不絕望 父母朋友支持 越過低谷再出發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芷樂是一位室內設計助理,如大部分香港人一樣,平日工作繁忙,有時更要通宵達旦趕「工作死線」。儘管工作辛苦,她也從沒埋怨,因為她深知自己的目標是成為一位出色的室內設計師。為了這個夢想,她按着自己的計劃一步步走,工作上總是全力以赴,更不惜犧牲休息時間,連與朋友和家人的聚會亦甚少出席。看見她如此全情投入,父母既擔心又難受,難免會長氣嘮叨,不斷提醒勸說。面對平日父母重重複複的噓寒問暖,她只感到煩擾,認為父母早已與時代脫節,難以溝通,久而久之便與父母漸生嫌隙,甚少交流。
撰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卓惠賢醫生

本來一切就像芷樂的計劃般順利,可是上天卻給她迎頭一擊。一個月前,她走路時突然失去平衡,甚至出現左邊半身無力的情況,經診斷後確診為急性中風,醫生發現她天生頸動脈狹窄,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以致腦中風。這突如其來的意外令芷樂的心情陷入谷底,每日以淚洗面,吃不下、也睡不着,對未來充滿焦慮和無力感,經常質問上天為何她年紀輕輕就會得到此病。她腦海中充斥着各種負面想法,甚至萌生尋死的念頭。

中風病人易因緊張、抑鬱等情緒而患上適應障礙症。(資料圖片)

中風後患上適應障礙症

主診醫生因此轉介她由精神科醫生跟進,最終診斷出芷樂患上適應障礙症,需要接受低劑量抗抑鬱藥和臨床心理輔導治療。適應障礙症是指患者對於目前所面對的壓力極度不能調適,而出現焦慮、緊張、抑鬱等情緒。當壓力消除之後,症狀亦會隨之減輕,而症狀持續的時間一般少於六個月。如果情況沒有得到適切的處理,有機會演變為抑鬱症等更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

芷樂起初十分抗拒到精神科求診,經常認為「我已失去一切,沒有人可以幫到我」。但得到朋友及父母無間斷的支持和鼓勵,她開始接受復康練習、認知行為治療和服用抗抑鬱藥。她了解到自己的情緒不只受到外在因素影響,更被自己慣常的負面思想模式所支配,總是從悲觀的角度出發,過於集中在事情的負面部分。

其實,中風固然是不幸的經歷,但這大病也提醒了她要停一停,給予自己空間去接受父母和朋友的關心,學懂珍惜現在所擁有的。這些從小寫作時常用的「老生常談」,芷樂要在經歷過這場意外後才能如此深刻體會到。

努力康復重新計劃未來

隨着芷樂的努力,她逐漸能夠用輔助器自行走路,手部的力量亦回復得七七八八。在上一次覆診中,她能夠從容地與我分享她的進步和未來的計劃。「雖然我未能夠掌控將來,但我會努力走好每一步,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香港01》「01醫務所」與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合作,隔一個星期二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筆下心澄】。

「澄」即是把水靜放,讓水中物沉澱,然後變得清澈。願你靜心細味每一篇小故事,見微知著,明白自己及別人的內心,把事與情看得更透澈。看得清楚,懂得珍惜,願此專欄能安撫你情緒的波瀾,享受歲月靜好。更希望你把這份體會和你關心的人分享,好讓美好人生的路上多一個夥伴。

故事細節經修改以保障病人私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