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經濟用地需求增1.5倍 創科佔30% 業界:最缺係人唔係地

撰文:林穎嫺 張嘉敏
出版:更新:

政府周五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更新本港於2019至2048年,有3,000公頃土地短缺,較2016年估算的1,200公頃增1.5倍,當中經濟用地的需求增幅達1.5倍,增至最多1190公頃,逾31%預留予創科發展。
有資訊科技界人士認為,新田科技城和北部都會區發展需時10多年,形容「遠水不能救近火」,加上業界面對的是「缺人」而非「缺地」,強調租辦公室並非最大難關,擔心這些「遠景」落實後,將得物無所用,受惠的並非香港人,促請政府對症下藥,解決人才流失的嚴峻局面。
規劃師學會亦質疑,當局高估經濟用地中對甲級寫字樓用地需求,又擔心整個北部都會區規劃上的可執行性,建議政府應分期執行,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調整,不應盲目跟從指標。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

+25

根據最新更新的《香港2030+》,最新估算的土地需求為5,790至6,210公頃,較2016年估算的約4,800公頃多約30%。當中增幅最多的為經濟用地,由2016年估算的458公頃增至1,080至1,190公頃,增幅逾1.5倍。

預留土地配合十四五規劃發展

經濟用地中,以政策主導用途用地佔地最多,最新估算用地需求為860至950公頃,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估算僅需要約257公頃土地。

(報告圖片)

當局指,當中涉及最多的為創科相關行業發展用地,佔約340公頃,亦包括支持建造業及回收業的145公頃土地,並有246公頃土地用作整合棕地。此外,當局稱亦需預留10%緩衝顧及《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額外土地需求。

租金昂貴打擊創科發展

至於非政策主導用途的經濟用地,最新估算為220至240公頃,略高於2016年的201公頃。當中土地需求最多的為特殊工業用途,佔地約124公頃,並新加入酒店用途,料約佔10公頃。

前資訊科技界選委、數據科學家黃浩華坦言,科學園和數碼港的租盤緊絀、空置率低,「你去科學園租辦公室嘅話,都唔係易,始終都差地方」,不少公司要在這兩個科技重鎮外尋覓辦公室,承受昂貴租金。

(報告圖片)

對於政府擬於落馬洲/新田一帶,聯同現正興建、位於河套地區的港深創科園,發展成更大的「新田科技城」。他表示,「單純從一個好簡單數字上嘅資源出發,多咗肯定好過少咗,呢個冇得拗」,惟現時數碼港和科學園均面對配套不足,尤其是交通方面,加上「本身個生態系統,譬如incubator(創業中心)或者係mentoring嘅配合,又係咪真係咁足呢?」

他質疑科學園和數碼港發展未成熟,港府便打算再下一城,最終或會「爛尾」。他又擔心科技城遠離本港大專院校,能否與大專的創科交流則是另一大問號。

施政報告未提挽留和培訓人才 憂人才流失礙發展

黃浩華續指,現時創科業界面對最大的困難亦不是土地短缺,而家人才流失,創科企業亦逐漸轉移海外,仍在港留守的公司已轉求新加坡和台灣等地人才,離岸工作,「呢啲軟件上嘅嘢,唔係單係多咗撻地就可以解決到問題。」他批評,施政報告未有在挽留和培訓人才上落墨,亦無提及如何與海外科技巨擘接軌,「係咪真係一面倒同內地配合,而忘卻咗自己本身有啲問題,或有啲優勢盡量去發揮㗎呢?」

概念性空間框架。(報告圖片)

黃浩華憂慮,「北部都會區」和「新田科技城」發展需時十多年,形容遠水不能救火,加上人才和企業流失,屆時或已得物無所用。他又批評,港府政策並非對症下藥,強調租用辦公室並非困難,而是租金高昂,加上人才短缺,希望政府短期內為業界提供租金補貼、人才培訓等方案,為業界解困。

規劃師質疑高估寫字樓需求 倡顧及可行性

規劃師學會會長李建華指出,經濟用地中對甲級寫字樓用地需求估算達35公頃,認為隨著本港發展高科技產業,一般甲級寫字樓未能符合有關標準,加上近年共用空間成為趨勢,質疑高估有關用地需求。

他又指出,報告雖提升休憩用地人均面積比例,當局不能夠只追求提高面積,忽略軟件配套,包括所提供的服務、可達性等。他舉例指,部份市區雖有不少綠化空間,但市民難以前往。

▼特首林鄭月娥施政報告2021懶人包▼

+3

李建華認為,當局要注意規劃上的可執行性,建議政府應分期執行,因應社會實際情況作調整,不應盲目跟從指標。因應施政報告及《香港2030+》提出多項中長期覓地措施,他認為當局要小心顧此失彼,避免分散新發展區資源。

至於房屋用地,他對未來本港人口增長持保守看法,不過認為當局考慮到未來會有更多內地人來港工作,或對房屋需求增加。他認同「住大啲」的概念,認為一單位平均面積要達300至350平方呎才能令市民真正住得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