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社會福利不夠批評 羅致光:似要那裡有需要那裡就有政府資助

撰文:石國威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日(17日)發表網誌,指現屆政府首四年,社會福利經常開支已增加62%,安老服務更增加了85%,日前有立法會議員對增幅對政府長遠財政承擔表達擔憂,但仍有人認為政府做得不夠,社會就社會福利政策討論更出現一個明顯趨勢,仿似要將救世軍口號「那裡有需要,那裡就有救世軍」改為「那裡有需要,那裡就有政府資助」。

現屆政府首四年社會福利開支增62% 安老服務增85%

羅致光指,現屆政府首四年,社會福利經常開支已增加62%,安老服務更增加了85%,而要討論政府在社會福利服務的角色及應採取的策略時,可從重溫香港社會福利服務發展歷史開始。

他解釋,沿英美資本主義社會模式的社會福利服務發展軌跡,加上香港超過百年由英國管治的殖民地色彩及本土華人的文化背景,演變成今天香港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既有不少國際共同性,更有其獨特地方。

非政府機構可更靈活、更切合及更快回應社會不同需要

他指,雖然現代政府對於社會需要的反應都會快很多,但總是由更「在地」的非政府機構作為先行者,最明顯原因是政府制定政策需時,做與不做,做多做少都會有爭議,於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社會中,制定政策便更需時。另一原因是政府提供的服務,不論是直接由政府部門執行或是透過資助模式由非政府機構提供,在模式上都會有一定的規範,因而出現落差或是缺口。因此,非政府機構可以更靈活、更切合及更快回應社會上不同的需要。上述的不單是社會福利服務的發展歷史,也是今天的活故事。

羅強調,特區政府在社會福利服務的主要角色是政策制定者、資源提供者、促進者、監管者等等。在特別情況下,如執行法定工作時,亦可以是服務提供者,就如綜合家庭服務、保護家庭及兒童、醫務社會服務及感化服務等,便由社會福利署直接提供。

▼10.6一班基層市民觀看特首林鄭月娥宣讀施政報告2021▼

+2

透過民商官合作 制度才能因時制宜與在地

他指,在以前的香港「發財立品」一般被理解為「先發財,然後才立品」,更有不少有名商界人士公開表示「賺取利潤才是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但近年已很少聽到這種聲音,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政府在推動社會福利發展是責無旁貸,但亦要透過民、商、官三方合作,才能令制度更完備及能「因時制宜」與「在地」。

在以前的香港,發財立品一般被理解為先發財,然後才立品,更有不少有名商界人士公開表示賺取利潤才是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但近年已很少聽到這種聲音,取而代之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創造共享價值。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