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爭議|曾助漁護署絕育野豬 獸醫批殺豬屬下策:應是最後手段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人道毀滅市區出現野豬爭議不斷,漁護署認為牠們對人類安全構成很嚴重威脅,須果斷處理,關注團體則批評政府「開倒頭車」,斷人豬共存的和平政策。有曾參與漁護署野豬絕育計劃的獸醫表示,因時間及人手所限,往往未能把捕捉野豬全數絕育。他批評,把進入市區野豬人道毁滅,雖未算違反獸醫專業守則,但不太道德,直言撲殺野豬理應是最後手段。

資源不足 捉7隻只能替2隻絕育

據漁護署資料,全港郊野地區現時約有2500隻野豬,野豬「捕捉、絕育、放回」計劃試行四年,共絕育約450隻。獸醫謝裕輝認為,至少一半野豬被絕育才具成效。

以他過往為野豬絕育經驗,下午6時許至午夜行動,一次捕捉6、7隻野豬,但受時間所限,只能為兩隻做手術,其餘無奈要放回。他認為,如能把所有捕捉的野豬一併絕育及避孕,建議夜晚捕捉野豬後,暫存在動物管理中心等地方,翌日由獸醫絕育後再放回,漁護署亦有需要增加獸醫數量。

促做好執法與教育 禁市民餵野豬

他又批評漁護署將進入市區的野豬人道毁滅屬「下策」,理應是最後手段,做法雖未算違反獸醫的專業守則,但不太道德。他認為,當局若未做好執法及教育,禁止市民餵飼野豬,不應將野豬人道毁滅。

反駁漁護處言論  關注組:不是絕育計劃追不上繁殖率

對於漁護署署長梁肇輝昨稱,一年野豬的出生率可達數千甚至上萬隻,絕育計劃遠遠追不上野豬的繁殖速度,認為「有迫切性和必須性去實施這個新的捕捉和人道處理措施」。野豬關注組成員黃豪賢指出,野豬夭折率高,4至6隻初生野豬,最終只有1至2隻活下來,「是資源分布問題,不是計劃追不上繁殖率」,土地規劃也應把動物納入考慮,例如提供動物天橋或隧道,改善動物待遇,令人豬共存,而非把屠殺合理化。

▼漁護署於深灣道圍捕野豬▼

+8

關注組批政府妖魔化野豬 原則上不反擴大禁餵區

黃豪賢表示,漁護署今年中仍認為過往野豬措施具實質成效,但本月態度卻有180度轉變,對市區出沒野豬「格殺勿論」。以2018年政府教育短片為例,宣傳只要不騷擾野豬,牠們不會主動騷擾人類,但政府近期「妖魔化」牠們,不禁質疑「野豬性格不會隨時間改變……投放這麼多資源教育公眾,現在卻教人殺豬,好匪夷所思」。他認為,政府應提供適應期,先行杜絕人類餵飼,亦應增加人手及資源處理野豬絕育。

他又要求政府繼續遷移進入市區的野豬,即使牠們有機會因食物誘因而重返原生地,政府可考慮種植野豬喜歡根莖部多汁植物、增加郊野公園食物資源,令野豬願意逗留,直言「對待動物需要時間換取成果」。對於當局計劃擴大「禁餵區」,他原則上不反對,但擔心餵飼流浪貓狗的義工會誤墮法網,促請政府要先諮詢動物關注團體。

漁護署︰無論如何加強措施都遠遠追不上野豬繁殖速度

漁護署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出,成年野豬一歲可生育,一年生兩胎,每胎生約八至九隻,一年出生的野豬可達幾千甚至上萬隻,認為「無論本署如何加強有關措施都遠遠追不上野豬的繁殖速度」。該署又指,不少野豬在搬遷後會重返市區覓食,由今年1月1日至今已處理58宗有關野豬的緊急個案,當中30宗涉及搬遷後再次在市區或民居出沒的野豬,可見搬遷不能解決已習慣在市區覓食的野豬,對市民造成的滋擾或對人構成安全威脅。

2011年至今本港錄得43宗野豬傷人個案,發言人稱有別於以往野豬通常只會在被挑釁或被困情況下才作出攻擊,當中20宗個案是野豬主動搶食物或誤以為有食物時咬傷人,認為明確顯示野豬在市區對市民的威脅越來越大。

該署正研究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條例》,考慮擴大野生動物禁餵區範圍至各野豬滋擾黑點的可行性,並會就當中技術細節徵詢法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