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備註兩年訪問逾200青年 借新一代角度去了解社會的變遷

撰文:馬煒傑
出版:更新:

由青年發展委員會前副主席劉鳴煒擔任總監的MWYO青年辦公室,自2020年6月開始出版《青年備註》雙月刊,每期訪問約20名16至36歲的青少年,以社會角度紀錄香港年輕一代對不同議題的觀點及看法,以幫助大眾更了解他們,同時借新一代角度去了解社會的變遷。

《青年備註》邁向出版兩周年,至今訪問超過200名青少年。研究員之一陳宇謙分享兩年編寫及訪問的經歷,兩年中與年輕人討論了不少社會議題,包括移民潮、疫情等。訪問及編寫《青年備註》令他對時下年輕人有更深入了解,發現他們其實比想像中成熟,適應力亦很強,能在逆境中求存。

參考美國《褐⽪書》概念 以訪談方式記錄青年感受

《青年備註》雙月刊自2020年6月開始出版,每期訪問約20名青少年,當中包括中學生、大學生及在職青年等,從身心健康、教育、就業和財務及公民參與多個角度,了解時下青少年面對社會大小議題的看法及感受。

陳宇謙表示,一般的研究只着重於量化數據,但往往忽略了背後的故事,不會深入探討受訪者作出該選擇的原因,所以MWYO參考美國聯邦儲備局俗稱《褐⽪書》(Beige Book)的概念,《褐⽪書》依靠訪談的方式,去了解地區的經濟狀況及變化,而《青年備註》是以社會角度出發,記錄青年的不同看法和感受,為數據提供背景內容,從青少年角度去了解社會的變遷。

訪問欲移民青年 揭有人不惜假結婚離港 有人改變計劃

陳提到,編寫《青年備註》時接觸到不同階層的年輕人,當中有不少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例如上年移民潮,他發現不少年輕人為了改變現況都不介意去承受風險,不少受訪青少年均表示希望可離港發展,甚至有受訪者表示不惜假結婚亦希望可換取到離開香港的機會。

六個月過去,《青年備註》再嘗試聯絡那些受訪者,發現部份受訪者仍留在香港,有人表示始終不捨得香港的人和事,「覺得香港仲有好多好珍貴嘅嘢」,經考慮後決定留在香港繼續升學,先充實自己,待將來有機會才離開。

陳宇謙認為正正證明了香港年輕一代很懂得把握機會的特質,即使事態發展不似預期都不會選擇「躺平」,反而會把握機會充實自己。

陳宇謙認為時下的年輕人其實比大眾想像中更要成熟,不只顧自己,亦會關心身邊的人。(馬煒傑攝)

指年輕人比想像中成熟 工作要「有意義,要幫到人」

陳宇謙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在面對逆境的時候,即使無能力去改變,適應亦很強,特別是近年不論社會氣氛還是疫情,生活都並不容易,但香港的年輕人會改變生活方式,去適應困境。例如在疫情底下,健身室及運動場所得都不可使用,即使在街上做運動又受到防疫及社交距離限制,處處不便之下,不少受訪的年輕人就選擇學習如何在家中做運動,保持運動的習慣,在疫情下保持健康生活。

而經過兩年與不同年輕人交流,陳宇謙坦言亦逐漸影響到他,會去思考以往的觀念是否唯一的出路,「到底係咪仲合時宜?」。當中他最深印象的是青輕人對工作的態度,以往普遍會追求一份有穩定收入的工作,「可以準時出糧」,但近年多了不少人講起「Slash」這一個概念,不需要穩定的工作,反而追求自由度,甚至工作上要「有意義,要幫到人」,令陳宇謙認為時下的年輕人其實比大眾想像中更要成熟,不只顧自己,亦會關心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