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任督二脈」指揮中心曝光 助伊利沙伯醫院應對第五波疫情

撰文:鄭嘉惠
出版:更新:

成為智慧醫院是伊利沙伯醫院近年的重要發展項目,於兩年前成立醫院指揮中心作為首階段的試點,擔任恆常指揮及統籌角色,中心首創電子儀錶板取代人手記錄,就如打通「任督二脈」,可加強醫院各個臨床作業系統聯繫和統一溝通協調,從而提升醫院運作效率,以及病人診治成效和安全性。系統更在第五波疫情期間,成功協助醫院發輝最大的抗疫力量。

「醫院指揮中心」 如打通醫院任督二脈,加強各部門的溝通,令病床流轉速度加快。(左起:魏秀珍、麥凱鈞醫生及雷沛然)(鄭嘉惠攝)

中心有助減輕急症室等候上病房人數

伊利沙伯醫院中央護理部丶部門運作經理魏秀珍指出,首創的電子儀錶板能整合病床及病房數據,節省了以往繁複瑣碎的電話往來時間,「以前處理入院嘅病人,喺急症室已經不斷打電話上病房問有冇床,打完第一間打第二間,淨係電話上嘅溝通已經花好多時間。」她指,現在醫護人員只需用平板電腦,已經可以實時知道病床運轉丶救護車等情況,從而立刻調配,不用再慢慢打電話溝通,節省電話往來時間累計高達4200分鐘。

伊利沙伯醫院中央護理部丶部門運作經理魏秀珍表示,「以前處理入院嘅病人喺急症室已經不斷打電話上病房問有冇床,打完第一間打第二間。淨係電話上嘅溝通已經花好多時間。」(鄭嘉惠攝)

電子儀錶板可以將病床佔用丶病人住院日數丶出院入院等所有數據全部整合於一個版面,一目了然,據統計有高達55%的出院個案能於下午一點前完成,有助加快病床流轉,從而減少在急症室等候上病房的人數。

系統亦能幫助資源調配管理,如有阻滯及延遲都可一目了然,幫助加快調配人手和資源處理。九龍中醫院聯網丶行政事務總經理雷沛然指出,病人平均出院時間縮短三份一,搜尋病人的時間平均減少3分鐘,更靈活調配人手和資源。

「以病人為本」臨床作業系統管理

九龍中醫院聯網資訊科技統籌丶伊利沙伯醫院神經外科顧問醫生麥凱鈞指出,病人安全非常重要,指揮中心的臨床作業系統可以監察病人的血壓丶心跳等的維生指數,方便決定各項檢查或預約手術,及早識別需要優先處理的病人,讓醫生優先巡視。這個作業系統不但可以及早發現病情惡化,更能預測有潛在惡化風險的病人,自動向醫生提示,推動臨床決策,做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病人為本。

指揮中心於兩年前(2020年10月23日)以伊院作為首階段的試點,擔任恆常的指揮及統籌角色。(鄭嘉惠攝)

抗疫幕後功臣

提到應對第五波疫情,麥凱鈞形容情況「突如其來丶前所未有咁嚴峻」。大量確診病人在短時間內到急症室求診,故加快病床流轉額外重要。團隊透過COVID-19模組識別大量重症病人,掌握準確數據進行資源分配,即時掌握病人分佈狀況以及病床佔用率,強調指揮中心在疫情期間發揮了非常有效的功用。

▼伊利沙伯醫院指揮中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