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林緯遜︰4000宗僅1宗嚴重個案 細菌數量為致病因素之一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衞生防護中心上周六(29日)公布,追查地盤26名有慢性疾病工作人員情況,為其進行類鼻疽血清測試,結果顯示其中10人對類鼻疽病菌抗體呈陽性反應,涉及8男2女,年齡介乎39至66歲。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今早(31日)表示,該病菌潛伏期時間可達數個月,極端個案甚至長達數年,認為需觀察一段時間。
他又指,接觸細菌的數量、感染途徑,均影響是否致病,臨床病徵亦有所不同。

▼10月25日 袁國勇及歐家榮視察蝴蝶谷配水庫調查類鼻疽疫情▼

+1

極端個案潛伏期長達數年

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在港台節目《千禧時代》表示,類鼻疽存活在環境中,主要透過人與環境接觸後,導致高危群組染病,潛伏期時間大部份為1至21日,亦可達數個月,極端個案甚至長達數年,因此認為該10名地盤工人,需要觀察一段時間,相信地盤泥土受污染的機會頗大。

他又強調,接觸細菌不一定發病,更有研究表明,每約4,000宗個案,才有1宗出現嚴重情況,年輕人包括小童或無長期病患人士,接觸後未必會發病,惟身體欠佳則有機會引發嚴重疾病。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資料圖片)

相信有一定數量患者感染後並無徵狀

至於該10名地盤人士,雖然患有慢性疾病,但並無引發嚴重感染。林緯遜解釋,除了身體狀況外,其他因素例如接觸細菌的數量、感染途徑均有影響,例如經皮膚感染、飲用受污染水源,或將病菌吸入肺部,均影響是否致病,亦導致臨床病徵有所不同。

他續指,類鼻疽通常發生在發展中國家,或發達國家的郊區,因此並無正式研究無徵狀感染,但他相信有一定數量患者感染後並無徵狀。

有指地盤工人以地下水嗽口。他強調行為絕對高危,因類鼻疽喜愛泥土內存活,一般在地下30至60厘米活躍,若泥土具備適當條件,例如酸鹼度、濕度及溫度合適便可活躍,當暴風雨過後,表面泥土被沖洗,則更容易接觸到病菌,呼籲工人避免以地下水洗臉及刷牙。

▼10月21日 袁國勇及張竹君到深水埗白田邨地盤調查類鼻疽疫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