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管局HA Go手機App供病人在家康復訓練 中風患者三個月大幅改善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隨著本港人口老化,病人對康復治療服務需求增加。醫管局流動應用程式HA Go的「康復」單元,專職醫療人員因應病人需求,度身訂造在家康復訓練,讓病人能夠一機在手,並透過四大訓練內容,包括關節肌肉、吞嚥及說話等康復運動訓練;開瓶蓋及汽水罐插飲管等日常生活自理訓練;專注力、記憶等認知訓練;腰骨痛、頸痛等遙距資訊平台,以提高病人的治療效果。目前已有約六萬名病人透過此平台接受復康訓練或接收資訊。

小腦部位顱內出血性中風、50多歲的病人司徒小姐,使用HA Go「康復」單元後,左手上肢活動能力由一半,在短短三個月升至90%。本身需要人從旁協助及靠助行架行走的她,現在亦已經準備可以使用拐杖步行。自我照顧能力亦由50%,突飛猛進至可以完全自理。

(左至右)醫院管理局高級醫療信息經理古鵬聲、九龍醫院職業治療部部門經理陳玉蓮、病人司徒小姐、九龍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梁嘉倫。(醫管局提供)

醫院管理局高級醫療信息經理古鵬聲表示,HA Go於2019年12月面世,其中「康復」單元針對長者、神經系統系統病人、肌肉骨骼病人、呼吸系統病人、認知障礙病人等而設,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等人,為每位病人度身訂造出院後的在家康復計劃,使病人一機在手,即可管理自己的健康。

醫管局流動應用程式HA Go的「康復」單元,專職醫療人員因應病人需求,度身訂造在家康復訓練。(醫管局提供)

九龍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梁嘉倫表示,專職醫療人員可預先規劃及安排病人的定期訓練。病人出院前或出院後親身返回醫院覆診、接受面授訓練,「好似病人返學咁」。治療師先講解訓練內容,再透過醫管局臨床醫療管理系統選擇病人所需的訓練短片或資訊。然後預設訓練的時間、次數等,屆時病人就會收到App的訊息提示,只要點擊訊息連結,即可自動連接該影片做訓練,「呢個(訓練)好似就係畀病人做嘅功課,呢個App就係病人本手冊,返到屋企打開本手冊,就已經知道要做咩運動(訓練)」。

古鵬聲表示,病人返回醫院覆診,接受面授訓練的時候,亦會進行「考試」,如發現病人進步慢、不是預期之中效果,專職醫療人員會做「中期考試檢討」,病人有關訓練會加強或調整。

七個聯網專職醫療人員共同商討並安排康復運動訓練、日常生活自理訓練、認知訓練,以及遙距資訊平台,共四大類型的訓練內容。康復運動訓練包括關節肌肉活動、轉移過床訓練、步姿訓練、吞嚥及說話訓練等;日常生活自理訓練包括開瓶蓋、汽水罐插飲管訓練。

認知訓練針對腦部受傷或精神科病人,主要訓練其專注力、記憶及執行能力,提供「忘記瞬刻前記憶訓練」、「任務轉換訓練」。程式能夠即時回饋病人的訓練表現,「幾多分、做得好唔好」,令病人能夠掌握自己的能力,並設立目標;遙距資訊平台則為病人提供各種健康訊息,包括常見的腰骨痛、頸痛護理、防跌護理,向病人講解其成因、病徵、如何做好預防及自我基本護理。

梁嘉倫指出,臨床醫療管理系統的版面上,清楚列明病人的訓練日程表,紀錄病人哪些日子需要做哪些訓練,專職醫療人員會按照日程表,「度返佢個期,(確保)唔會撞期」,不會將訓練放在同一日進行,令病人過份疲累。

治療師亦可在管理系統上,了解病人的訓練進度。不過由於程式沒有錄影功能,難以檢查病人是否按照規定完成訓練,因此期望在HA Go「康復」加入人工智能元素,例如拍照即知道病人的活動程度,然後把相關數據放入管理系統。

司徒小姐今年7月出現小腦部位顱內出血性中風,並於伊利沙伯醫院接受手術及留醫,9月初轉到九龍醫院住院接受復康訓練,在使用HA Go「康復」單元後,從9月初住院期間,左手上肢能力僅50%,到現在出院後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左手上肢能力已升至90%。

本身需要人從旁協助及靠助行架行走的她,現在已經準備可以使用拐杖步行。此外,自我照顧能力亦由50%,突飛猛進至可以完全自理。認知能力亦從嚴重受損至現在的輕微受損,僅記憶方面尚有困難,但日常活動無問題。

司徒小姐表示,「每日(訓練)schedule(日程)可以當功課做,有(訊息)提示,好似有返學感覺,覺得好好玩。」她指,自己早午晚都會做訓練,每次訓練時間不會太長,又指訓練需要考腦部的專注力、訓練顯示分數「會令到你唔想攞低分」。她十分滿意康復進程,「希望(未來)再好啲,再靈活啲。」

梁嘉倫表示,目前已有六萬名病人使用HA Go「康復」,又指持續每一個月差不多三萬名病人使用,使用率高。古鵬聲表示,程式內的短片超過300條,健康資訊平台短片超過100條, 強調資訊每年都會作更新及增加,希望涵蓋目前未覆蓋的範圍,相信將有更多市民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