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行│下月青沙隧道先行3月到城隧獅隧 年底全面取代人手繳費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延遲至今年首季在三條隧道試行,運輸署今日(6日)公布,青沙隧道將於下月率先實施「易通行」,今年3月內則在城門隧道及獅子山隧道推行,其他政府收費隧道會陸續於今年內實施,全面取代人手及自動收費亭。

運輸署會為每部已領牌車輛免費提供首張「車輛貼」(繳費貼),呼籲車主透過「易通行」網頁或流動應用程式登記申請,「易通行」網頁已上載資訊,運輸署委聘的隧道費服務商亦已開設客戶服務熱線解答市民查詢。

+1

政府早前公布,預計於2023年年底前所有政府收費隧道實施,屆時駕駛人士可以使用「車輛貼」遙距繳付隧道費,無須再在收費亭停車或排隊付款。運輸署今日(6日)公布實施詳情,青沙管制區將於今年2月率先實施「易通行」,具體日期適時公布,並預計於3月內在城門隧道及獅子山隧道推行。

《香港01》早前率先報道,「易通行」曾計劃在2021年將藍隧道通車時實施,隨著將軍澳藍田隧道延遲至去年底通車,運輸署原本計劃在去年9月或10月,開始向車主發出配合系統使用的繳費貼,但最後系統難於去年內實行,第二度延期。運輸署助理署長阮康誠今日表示,由於早前受全球疫情、供應鏈、生產及物流等因素影響,導致「車輛貼」晶片未能如期抵港。現時「車輛貼」供應已經漸趨穩定,並且開始陸續運抵本港。他又提及,隧道費服務商亦都面對科技人才流失問題,影響系統發展進度,隧道服務商亦已經額外招聘人手,完成開發後端系統使用者介面的工作。

阮康誠透露,「易通行」共耗資9.45億非經營成本,當中包括購置及安裝「易通行」的現場設施及設備、發展及修改後端軟件系統、政府收費隧道及青山管制區現有的收費廣場必須進行的改建工程,以及購買「車輛貼」。他強調,不會因為推行「易通行」付出的成本,而增加隧道費。

「易通行」透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配合自動車牌識別技術,讓車輛無須在收費亭停車便可繳付費用。系統的現場設備可讀取貼於車輛擋風玻璃的繳費貼或擷取車輛的車牌影像,並自動辨識車輛登記號碼,藉此偵測到有關車輛使用收費隧道。系統會在已預設的繳費戶口中扣除隧道費,並會通知使用者。

運輸署指,「易通行」共耗資9.45億非經營成本。(林藹怡攝)

共26萬名登記車主早前在遞交與車輛相關的牌照申請時已預先登記申請「車輛貼」,運輸署會陸續以郵遞方式向車主發出車輛貼,下星期內會收到。未有預先登記申請的人士,亦可透過「易通行」網頁或流動應用程式遞交申請。

現時很多駕駛人士均使用「快易通」服務,運輸署首席運輸主任何均衡提醒,「易通行」與「快易通」為兩個獨立的系統,車輛可同時貼上「車輛貼」以及「快易通」標籤,以及在不同系統上繳付隧道費。由於同一條隧道只會有「易通行」或「快易通」其中一個的收費系統,所以同時安裝「車輛貼」以及「快易通」標籤並不會重複收費。

除車輛貼外,為照顧個別駕駛人士的需要,運輸署亦有提供只能分辨車輛種類的「車種貼」。「車種貼」按車輛類別分為9類,不能連結車輛,亦不能預設繳費方式,駕駛人士必須定期檢查餘額,並且到7–11便利店以現金增值,以免戶口因不足餘額扣除而被追收隧道費或附加費。「車種貼」可於客戶服務中心及服務點購買,費用介乎100元至200元。

「易通行」(不停車繳費服務)延遲於今年首季在三條隧道試行。(資料圖片)

「易通行」網頁已上載資訊介紹如何申請和安裝車輛貼、如何開立「易通行」賬戶及連結自動付款方式,讓駕駛人士了解和熟習以「易通行」遙距繳付隧道費。運輸署委聘的隧道費服務商已開設客戶服務熱線38537333,解答市民查詢,服務時間為每日上午9時至晚上9時。全港共8個客戶服務中心及服務點,亦會由1月7日起開始運作。

運輸署於1月9日至20日舉行「運輸業界試用計劃」,邀請部分運輸業界持份者試用「易通行」,收集使用者對整個申請流程、用戶介面等的意見,以進一步微調和優化系統,務求更切合駕駛人士的需要。

政府早前擬於全港推行電子道路收費,2015年提出「中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為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及運輸署代表其後轉口風,稱於2023年8月政府收回西區海底隧道營運權後,再於其他隧道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控制過海車流量,相關計劃繼而被「束之高閣」。阮康誠今日回應稱,「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的政策目標是採取「兩步走」策略,考慮到諮詢過程中收到的意見及其他因素,包括隧道費的水平及結構同步作出變更,對公眾造成很大影響,而且諮詢期間,各持份者對隧道收費水平及結構調整方向及幅度意見,均有所不同,不少意見認為,如果政府大幅調整隧道收費水平,根本性改變收費結構,整體而言對公眾影響可能較大。

運輸署助理署長阮康誠指,隧道費的水平及結構同步作出變更,對公眾造成很大影響。(林藹怡攝)

他又提及,經濟活動於疫情之中復甦,目前對交通造成的變化,以及過海車流的影響仍未穩定,署方認為需要時間觀察,方可落實下一步政策較為穩妥;加上「不同時段不同收費」及「易通行」均是新安排,署方認為,應先讓社會有序地逐步適應現行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