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受訪兒童負面情緒來自考試測驗壓力 團體籲家長勿說教訓話

撰文:黃煦緻
出版:更新:

為探討兒童情緒問題的來源及家長處理兒童情緒的方法,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去年以問卷調查形式訪問1,362對家長及其年齡介乎由6及13歲的子女,發現近六成兒童表示負面情緒源自「考試測驗壓力」,另有逾4成表示是因「家長責罵自己」。

此外,有家長表示以正面的行動或說話去處理子女的情緒,惟子女未必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反而父母用負面說話教訓子女,卻被牢牢記住。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表示,就算家長正面處理孩子情緒,亦多採用說教形式,令孩子難以感到家長的關心。郭建議家長不要急於查問原因,應善用身體接觸或句子引導子女表達自己感受。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右)表示,家長在處理孩子情緒時多採用說教形式,令孩子難以感到家長的關心。(女青提供)

女青調查發現,57%兒童表示負面情緒源自「考試測驗壓力」,另外46%表示是「家長責罵自己」,38%說是由於「功課繁重」,另有37%指是因為「家長要求太多」。

當家長遇到子女的情緒問題時,受訪家長較多用正面方式處理,以疏導孩子負面情緒,但並非所有兒童都接收到父母的善意,例如93%家長表示有「聆聽孩子的感受」,但僅55%的子女稱父母有做。另有88%家長表示有「給予孩子抒發的空間」,惟僅55%子女稱父母有做。兩者差異普遍達到30%或以上。

此外,類似的差異同樣發生在父母處理子女的情緒,父母稱自己有安慰子女,卻非所有子女均感受到父母的善意,反而父母以負面說話教訓子女,卻被牢牢記住。正如有87%父母表示「你話畀我聽咩事」,卻僅49%子女子女表示父母曾説過此話。

調查中,52%家長認為「批評或教訓」有效處理孩子的情緒,才發現此舉原來會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59%子女表示聽後感到傷心;49%感到失落;46%感到憤怒及36%感到不甘心,子女最希望家長能夠聆聽他們的感受。

女青總主任(青年及社區服務)郭義聰表示,相信家長會對調查結果感到無奈,因為孩子較記得父母批評及教訓他們。家長就算正面處理孩子情緒,亦多採用說教形式,或不斷重複一些理論,令孩子難以感到家長的關心。

他建議家長不要急於查問原因,應善用身體接觸,如將孩子擁入懷中,讓孩子感受家長的接納。又或用「我知道你好嬲好唔開心,我想陪多你一陣。」等句子引導孩子表達自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