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遲到」說不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曾以「別讓愛遲到」為題,分享過一訊息:世上有愛心的人其實很多,但遲了表達的更多;要彼此鼓勵做到「關愛不保留,行動莫滋油」。

十多年後今天,再重溫「遲到」,卻發現世界各地遲到的理由,並沒有因最近聊天機器人的出現而有甚麼創新。反而,怪東怪西仍是常見理由的主軸,例如:塞車、巴士脫班、家有緊急事故、突發身體不適,都總給人一種陳腔濫調的印象。當中令我覺得「最真實」的是:突然想起早上在家如廁後,忘了沖廁,恐令昨晚到訪過夜的女友尷尬,所以不得不回家處理。多替別人着想是美事——會心微笑!

撰文:九龍東醫院聯網總監楊諦岡醫生

九龍東醫院聯網的手術室及多個部門近年引入網絡時間電子鐘(WiFi鐘),大家的時間同步,可以建立更好的守時文化。(醫管局圖片)

就普世價值而言,不遲到是一種禮貌和素養,也是尊重他人時間和展現對責任感的堅持。當我們習慣準時,別人會漸漸感到我們是可靠的、專業的和負責任的。這有助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與人相處,更能贏得別人信任和尊重。哪為何仍然有這麼多人習慣性「遲到」呢?

「遲到」實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人知遲到是因為經歷了「時間被發現」的文明。觀乎宇宙穹蒼、日月星辰運行循規、江河湖海漲退矩步、春夏秋冬交替有時、生老病死先後有序;學者因此相信,古人發現時間存在,乃基於對大自然萬物循環之觀察。隨着文明古國因群體活動所帶來對計時器的需求,由日晷、水鐘、沙漏、機械時鐘,至現今最先進精準的光頻原子鐘,都盡顯人類在時間覺醒中對求真的熱誠。有了計時器,團體合作就有了默契和同步的機制,社會也可以發展出各種各類的秩序,例如學生上課時間一般比在職人士上班早,就可疏導對交通運輸系統短暫時間的超負荷。有了可靠的計時器,人就能更客觀地分析「遲到」的嚴重性和習慣性。

然而,「遲到」也表現了人類文化的不同步。中外文化差異對守時的執着和態度也不同。韓國人非常重視準時,因此遲到被認為是不尊重和不禮貌的。對日本人來說守時是神聖的,即使火車比預定時間晚到一分鐘,他們也認為這是相當大的延遲。相反,準時並不是墨西哥人會焦慮的事情,所以會議遲到一個小時是完全正常的。中國人普遍認為,如果你比預定時間遲到十分鐘以內,並不算遲到。但在歐洲工業強國德國,他們會期望你不是準時,而是在任何會議或活動,最好提前早到十分鐘。

文化的建立,講求團隊領䄂攻克己身,齊心立約,向「遲到」說不!堅守到底的,必然得勝!(資料圖片)

所以若人處理各自「遲到」的習性,結果是不易戒掉的,因為大家對別人等待自己的時間成本普遍漠不關心。但「不遲到」的文化卻大有功效,因全體尊重守時文化所帶來的群眾壓力,會令人戒掉習慣性的遲到。

醫院手術室的運作就是一個好例子,守時的重要性尤其緊要。因為當中有「大國手」、麻醉科醫生和手術室護士,大家都不能你等我、我等你,而令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寶貴手術室資源未能有效率地把急需做手術的病人處理好。只要大家都守時,得福的不單是病人,也是醫療團隊,因為可以作息有時,更好照顧我們的病人。

文化的建立,講求團隊領䄂攻克己身,齊心立約,向「遲到」說不!堅守到底的,必然得勝!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