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研究指目擊者多不敢阻止告發 促校勿冷處理增求助信心

撰文:呂婉怡
出版:更新:

過去三個學年,平均每年有約380宗校園欺凌事件,除了關注受害者及施虐者,旁觀欺凌過程的學生亦不容忽視。有民間智庫從訪談研究發現,大部份目擊欺凌事件的學生,不會主動干涉或幫助受害人,因擔心成為被欺凌對象。有個案曾因旁觀同學被逼飲廁所水,造成心理陰影,事隔數年仍會不時想起,對未有施予援手感後悔及焦慮。智庫建議,學校應訂立清晰的處理欺凌機制,程序上要公開透明,並要嚴肅處理,增加學生求助的信心。

MWYO青年辦公室發布研究報告,了解學生目擊校園欺凌時的感受及顧慮,以關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呂婉怡攝)

大部分欺凌事件旁觀者反映 不會主動幫助受害人 憂反被欺凌

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去年邀請26個中學生、數個老師及社工作深度訪談,了解學生目擊校園欺凌時的感受及顧慮,以及學校處理校園欺凌的方法。

研究發現,大部分受訪者面對欺凌事件時,雖然認為行為不正確,但是反應較為被動,除非受害者主動求助,或欺凌行為明顯過火,否則不會主動提供幫助。此外,有受訪者表示,對干涉欺凌事件卻步,因認為自己未具備調解能力,擔心令事情惡化,或因目擊事件,成為被欺凌對象。不過,有旁觀者目擊同學遇到欺凌後,因未能伸出援手而感到自責,繼而出現各種負面情緒。

部分學校無明確欺凌處理機制 甚至會冷處理

MWYO青年辦公室研究員陳宇謙表示,曾有受訪學生目擊同學被多人拖入廁所欺凌,更「逼佢飲廁所水」。他指,該學生稱事件對他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數年後仍不時回想起事件,亦清晰記得當時的細節。該學生為未能幫助受害者感到後悔及焦慮。陳宇謙認為,學生是否願意挺身而出,取決於學校對欺凌事件的態度,若老師嚴肅處理,或會有更多學生願意「站出來」。

研究指出,有部分學校沒有明確的欺凌處理機制,學生遇到欺凌時,不知道向誰人求助;亦有學生表示,有部分老師不懂處理校園欺凌,或會冷處理事件、質疑受害者及不作跟進等,對涉事者造成二次傷害,亦減低學生求助的意願。

陳宇謙建議,學校在校園欺凌事件中擔當重要角色,建議訂立清晰的處理機制,程序上要公開透明,增加學生求助的信心。另外,學校應加強教職員的培訓,學習處理旁觀者的求助和提供心理支援,並設立「朋輩支援小組」,教授學生基礎心理輔導及調解衝突的技巧,讓同學面對欺凌情況時能主動做調解角色,並為受害者提供情緒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