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輪碼頭|願景亞太區母港變「N無港」 花十年光景 換遲來檢視

撰文:何瑞芬 孔繁栩
出版:更新:

疫後郵輪業務重新出發,惟耗資82億元公帑興建的啟德郵輪碼頭,未有達成「區內郵輪中心」的願景,10年前啟用初時曾發生的旅客「逼爆無車搭」景象,10年後再度「上演」,連商舖亦幾近十室九空,政府急推改善措施,更提出「重新檢視」碼頭定位。

回顧政府10多年前銳意興建郵輪碼頭,當時政府立法強調要把握「亞太區郵輪市場增長」,甚至拒絕擴展尖沙咀海運碼頭的建議,堅持香港需要新郵輪碼頭應付需求。不過,十年前政府首遇「碼頭逼爆」後,曾明言要改善安排,甚至提及單軌列車或有助善問題,但十年後一艘郵輪已令旅客讀懂「香港故事」,單軌概念亦早被政府自己推翻。

郵輪碼頭2013年啟用至今,十年光景歷三屆政府,政府願景的「母港」變成今日「要乜冇乜」的「冇港」,一盤冷水澆下來,當局有否重視理想與現實有多大差距?

▼8月8日 啟德郵輪碼頭政府啟動多項交通配套首日情況▼

+3

1、香港成為亞太區內郵輪中心?

翻查多份立法會文件以及相關官員在立法會的答覆,啟德郵輪碼頭發展方案正式立項,可追查至2006年11月,由當時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向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提交「在香港發展新郵輪碼頭設施」文件,當中提及政府銳意在啟德發展新郵輪碼頭,遠景為「致力在香港發展新郵輪碼頭設施,以把握亞太區郵輪市場增長所帶來的機遇,使香港持續發展成為區內郵輪中心。」

政府當時認為,發展啟德郵輪碼頭,可以令香港受惠於亞太區及全球郵輪業增長,以及中國內地遊客增加;加上香港因地理位置及與內地的聯繫,相對於區內其他具潛力的基地港口,享有競爭優勢。

根據2009年在財委會申請撥款時的文件披露,政府預料當郵輪碼頭設施投入服務後,配合適當的推廣策略,郵輪業可在2023年帶年每年15至26億元的經濟效益,推算2023年香港整體的郵輪停泊次數為181次至258次,乘客出入境數字的推算則為56.4萬至104.1萬人次。

未提經濟效益 只稱停泊次數旅客量已達標

碼頭啟用後,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在立法會回應議員使用率問題,強調早於2017年郵輪停泊次數已達到186次、乘客人次達78.4萬人,即已「達標」,更稱提早6年達到2023年期望水平,但兩次答覆均未提及經濟效益。

據郵輪碼頭官網資料,2020年及2021年經濟貢獻因疫情降至1.9億元及7.19億元。撇除疫情因素,郵輪碼頭雖然在2017年經濟貢獻達到15.71億元,但其後的2018年已回落至14.13億元,自此未再超過15億元。

旅遊事務署在2019年呈交立法會文件,顯示2018 年停泊量及郵輪旅客分別為210次 及 875,212 人次。當年據問卷調查統計旅客消費,綜合零售飲食、旅行社、酒店等,郵輪業所帶來的產值約為 17.36 億元。
早在碼頭興建前,外界亦曾有不同聲音質疑是否確有需要大興土木設新郵輪碼頭,發展商九龍倉曾在公眾諮詢中曾提出建議,政府應進一步發展尖沙咀海運碼頭(由九倉持有),但政府卻認為,海運碼頭停泊設施不足以應付市場及旺季需求,明言香港需要新的郵輪碼頭。

倘計算交通方便程度,尖沙咀海運碼頭的確更成熟,但政府如意算盤是新郵輪碼頭可有兩個泊位,處理旅客量大增,但事後看來,對地理位置問題似乎未有充分評估。

▼8月4日 「海洋光譜號」停泊啟德郵輪碼頭▼

+5

2、交通接駁屢成死穴

啟德郵輪碼頭位處啟德新發展區、前啟德機場跑道末端,附近沒有港鐵站。郵輪碼頭於2013年6月落成並開放,啟用不足一年就迎來「壓力測試」。2014年9月29日,啟德郵輪碼頭首次有兩艘大型郵輪,即海洋航行者號和藍寶石公主號,同時靠泊啟德郵輪碼頭,同一時間為碼頭帶來超過5600名旅客,然而當年交通接駁設施不足,旅客逼爆碼頭,苦等交通工具場面遭受詬病。

當年新聞畫面,市民未必歷歷在目,但已為時任政府「上了一課」。根據時任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於當年10月回覆謝偉俊議員的質詢,指當局及碼頭營運商事前已與的士業界溝通,「碼頭營運商會在郵輪停泊碼頭的日子早一天向的士電台發放資訊(如旅客登岸的時間及客量),並採取新措施,在郵輪停泊的早上,透過的士電台作特別宣傳,亦會派員到碼頭附近(如石油氣站),呼籲的士進入碼頭載客……的士司機從碼頭接載乘客離開,可獲派發20元的隧道劵。」

曾提單軌接駁 最終束之高閣

蘇錦樑又提到,「碼頭營運商及相關政府部門會繼續與的士業界保持緊密溝通,探討如何進一步改善安排,方便更多的士同業到郵輪碼頭接載乘客……相關部門已為啟德發展區進行整體交通影響評估,並陸續進行道路及基礎設施工程」,他又提到,政府會在2015年就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進行初步可行性研究。

向的士司機派發優惠券的做法,原來早有「前科」,但遺憾是十年過去,旅客苦候的士的場面再現,今次政府向的士司機派發,已變成石油氣券。更諷刺是,政府曾承認需改善交通,包括「解藥」之一、當時仍在計劃研究的「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亦即啟德居民期盼已久的「單軌」,已被政府束之高閣,曾經在規劃圖紙上出現的郵輪碼頭單軌站,亦只是不能成真的「概念股」。

審計署曾轟交通不足 政府僅回應:一直不斷改善

其實早於2006年,當時的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在政府決定興建郵輪碼頭後,向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文件中,在檢討發修訂啟德發展大綱圖時,已預示日後運輸或有困難,更指會計劃盡早提供運輸基建以改善郵輪碼頭接駁至周邊已發展地區。

不過,旅客逼爆碼頭後,政府才急忙推改善措施,惟審計署曾於2017年發表審計報告,批評郵輪碼頭交通配套不足,包括免費穿梭巴士減少、料長遠未能維持服務;的士站有大量候車乘客,營運商遲交交通管理計劃等。

時任商經局局長邱騰華曾回應指,已一直不斷改善碼頭交通配套,包括安排碼頭附近兩個購物商場提供的免費穿梭巴士服務及開辦新巴士線。

▼啟德郵輪碼頭▼

+2

曾稱疫情復常時 交通安排足應付需求

2020年爆發的新冠疫情,一度令郵輪業停擺,但政府或許忙於抗疫,已忘記如何把握時間改善碼頭一帶交通,即使邱騰華2021年再回應立法會議員查詢時,亦稱恢復接待郵輪停泊時,的士和穿梭巴士服務亦會恢復,預料「足夠應付需求」。

急開跨部門會議商改善策略

旅客苦候車輛出入碼頭的戲碼重演,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周三(9日)親身視察後,承認交通狀況「不理想」,可能「影響香港的形象」,強調政府已高度介入處理問題,「但……提供的交通服務,與最初想像有些分別。」今次政府搬出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由他主持跨部門會議,率多個相關政府部門,與碼頭營運商開會,商討日後郵輪停泊啟德郵輪碼頭的交通接駁問題,8月19日再有一艘大型郵輪訪港,跨部門會議是否可交出「良方」,還需時間驗證。

郵輪碼頭交通配套不足,大樓內十室九空。(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3、落船只見「十室九空」,落成十年才檢討定位

不少訪郵輪碼頭的旅客,除了提出交通問題,亦向傳媒抱怨佔地寬度的碼頭「十室九空」,連一家便利店也沒有。翻查文件,商經局2017年曾稱碼頭附屬商業區「只是支援郵輪運作」,並稱碼頭應「功能為本」,不可能在不損郵輪碼頭處理旅客效率下增加商業區面積。

十室九空趕客 楊潤雄認無作商業考慮將檢視定位

不過,碼頭欠商店形同「死城」,的確影響旅客觀感,《香港01》記者日前巡視碼頭,免稅店已全部結業,只有一間主要接待團餐的酒樓、主要服務碼頭職員和附近地盤工人的茶餐廳、以及位於天台的親子餐廳。

楊潤雄再度解釋碼頭主要用途是旅客上落船用,不是要成為商場,承認設計上無作商業考慮,但他亦提到,注意到啟德發展區發展趨勢,同意會檢視發展定位。不過,他未有再深入解釋碼頭的定位有何問題或發展方向,只稱是「中長期工作」。到底啟德郵輪碼頭未來是否仍以「亞太區郵輪中心」為目標,只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