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七成輕生學生無精神健康紀錄 學者倡社會復和關愛 聽青年聲音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近月再有多宗學生自殺,今年累計已有約40宗,再次敲響警號,醫衞局早前提出研究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以識別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認為,三層應急機制有需要,但質疑現有服務人手不足,如何能夠精準落實。他指政府著重識別精神健康問題學生,作出專業介入,卻忽視近七成自殺個案均無醫療紀錄、非一定有精神病,不是單靠篩查問卷便能夠找出。

葉兆輝認為,更重要是做好全港學生普及性預防策略,例如疫後復常,學校可減少考試,讓學生放鬆身心;社會亦要釋放復和、關愛、彼此支持的訊息,聆聽年輕人的聲音,「你話嚟幫『我』,你幾時嚟問過『我』想要咩?你知唔知『我』諗緊咩?」

今年累計有約40宗學生自殺個案,再次敲響警號。(資料圖片)

質疑三層應急能否精準落實 識別精神問題學生與預防自殺非對等

醫務衞生局與教育局和社署正研究,設立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分別是由老師和社工協助識別較高自殺風險的學生;政府配對適當社會服務;醫管局優先處理經學校轉介的嚴重精神健康需要個案。

葉兆輝表示,設立三層應急有需要,機制「放諸四海皆準」,但是未有足夠服務及人手配合,卻製造更多需求,質疑能否精準執行,「你篩查咗出嚟,(精神科服務)仲要等6至8個星期。」他強調加強識別精神健康問題學生,及早專業介入,並非不重要,但對預防學生自殺問題並非對等,有案例是學生早上面見心理醫生後,下午仍選擇輕生。

你check(檢查)個學生好唔好,唔係日日秤佢。即係你養隻豬,唔係日日秤,佢就一定會肥。你要去feed(餵)佢,要畀嘢佢食,你秤唔秤呢佢都會肥嘅。
葉兆輝
葉兆輝認為,相比2016年學生大殺潮,今次問題「在深度、廣度上」較為嚴重。(盧翊銘攝)

部份人氣憤之下衝動自殺 靠「填問卷」難以篩查

根據警方最新數據,截至11月8日,有37宗學生自殺及死亡個案(至昨已至少增至39宗),無任何醫療記錄的佔67%。葉兆輝指,這近七成學生並非一定有精神健康問題,部份人抗逆力低,因情緒一時浮躁、氣憤之下衝動自殺,單靠「填問卷」難以篩查找出,形容「is not known to the system(體制未能識別)」,所以更要做好較高風險學生、甚至全港學生普及性的預防策略,如在校園建立關懷文化,「有唔開心可以傾下計」。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機制執行上一直集中處理有自殺風險的學生,忽略了一般及有較高風險學生的問題。(盧翊銘攝)

社會運動後關係未復和 疫情礙師生、朋輩關係建立

2015/16學年曾出現學生自殺潮,政府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檢討及提出建議。葉兆輝是當年委員會主席,他指與2016年的情況相比,今年的學生自殺個案成因基本相同且複雜,涉及學業、家庭和朋輩等問題,但受到三年疫情影響,自殺問題「在深度、廣度上」則較當年嚴重。

葉兆輝透露,有自殺學生的遺書提及對生活不愉快、有壓力及「對明天沒有希望」等,亦指現時學生自殺與絕望、無助感有關。

他分析三年疫情令師生、朋輩相處時間減少,影響彼此建立關係,加上2019年反修例事件令一些子女與家長出現分歧,關係撕裂至今未能復和,移民潮下教師和好友離開等,也導致學生能夠傾訴的對象少之又少。另外,該37宗自殺身亡個案中,有社工跟進的個案僅佔一成,反映疫情令學生無法與社工會面有關。

憂TSA成績跌催谷學生 建議學校減少考試

教育局昨日公布,疫後復辦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結果,各科成績達標率均下跌,他擔憂學校開始催谷學生,增加學生壓力,建議學校應減少考試,讓學生得以放鬆身心,給予師生時間重建關係;同時釋放教師更多空間,不必作過多的課程改革等。

至於社會層面方面,他認為要釋放復和、關愛、彼此支持的訊息,協助學生尋求幫助的同時,更要聆聽年輕人的聲音,了解他們真正的需要。

你話嚟幫『我』,你幾時嚟問過『我』想要咩?你知唔知『我』諗緊咩? Let the voice be heard (讓他們的聲音被聆聽)。
葉兆輝
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今年及2016年的自殺潮中,學生自殺的成因基本相同且複雜。(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