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談自殺或有反效果 留意學童反常性格行為變化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學童自殺個案趨升,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日前統計,今年開學至10月累計20宗18歲或以下青年自殺死亡或企圖自殺個案,較去年同期多兩倍,情況令人擔心。事實上,有強烈自殺念頭的學童,並不一定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十分沮喪和抑鬱。相反地,有-些選擇輕生的個案,反而會在下定決心之後表現得十分平靜,甚至乎異常地開朗、活躍或積極。保持良好溝通是預防學童自殺的關鍵,避談自殺話題,並不能減低自殺風險,反而令我們錯失溝通的最佳時機,導致不可挽救局面。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精神科專科醫生蔡永傑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精神科專科醫生蔡永傑

其實,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較早前另一個統計,9月至10月錄得35宗青少年自殺求助個案,亦較去年同期升33%,開學後情況尤為嚴重。

一般來說,有強烈自殺念頭或重覆自殘行為的人,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病徵,典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負面想法、自信心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不想社交、認為自己無用等等。生理上亦常有失眠、胃口差、體重下降等情況;部份人也會暴飲暴食,意志消沉,及沉溺玩樂來逃避現實。

當青少年感到安全及被接納,尊重和理解,他們便會較願意表達真正的感受。 (資料圖片)

但由於抑鬱症可以複雜多變,部份患者的負面情緒以至自殺念頭,有時候並不能從他們的表面行為察覺到。相反地,有-些選擇輕生的個案,可能由於他們認為已經找到解脫的方案,反而會在下定決心之後表現得十分平靜,感到釋懷,甚至表現得異常地開朗、活躍或積極。

根據臨床經驗,學童輕生個案很多時與學業表現、家庭因素或成長經歷有關。以學業為例,如果學業成績與家長或自己期望有落差、學校有非良性競爭氛圍、家長的比較心態等,均有機會令學童感巨大的學業壓力。家庭因素則例如父母離異及長期爭拗,衍生的情緒甚或家庭暴力問題。此外,朋輩間的交往及感情問題,以及校園欺凌也是常見的原因。

要及早察覺及預防學童自殺的,家長及老師需要留意學童是否有明顯及不尋常的行為或性格變化,鼓勵溝通及早介入。(資料圖片)

筆者留意到,有些家長可能對在子女面前討論自殺問題有所恐懼,因而未必能夠懂得如何處理有自殺風險的子女。他們可能會刻意避談自殺,以為子女就不會萌生自殺念頭,但這做法往往是適得其反。

事實上,子女越有問題,越應該主動與他們溝通,例如主動詢問子女的情緒困擾,了解他們為何會有輕生念頭,家長也應嘗試了解他們出現自殺念頭的持續時間及具體的想法,從而判別其嚴重程度。

近年坊間很多人談論及推廣「正面思維」,但是筆者必需強調,「正面思維」並不等如盲目樂觀。反之,我們更要積極鼓勵學童勇敢地說出,面對及處理問題。要做到這點,家長及學校必需與青少年保持良好的關係,採取包容和開放的態度,盡量減少批判。當青少年感到安全及被接納,尊重和理解,他們便會較願意表達真正的感受。

最後,要及早察覺及預防學童自殺的,家長及老師需要留意學童是否有明顯及不尋常的行為或性格變化,鼓勵溝通及早介入。錯失溝通的最佳時機,局面隨時變得無可挽回了。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