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3宗疑涉氧氣樽醫療事件 病人組織:早引入智能氧氣樽或可避免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在此宗三年前的伊院氧氣樽一度無氧「疑案」以外,公院過往都有多宗因氧氣樽問題而引發的醫療事故,其中上月明愛醫院就有一名男病人的氧氣樽氣閥未有開啟,致長達5分鐘無氧氣供應,病人最終不治離世;而五年前亦伊院亦在轉送一名患者到深切治療部時,使用的膠囊復甦器沒有接駁氧氣樽,病人最終不治。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如早在2018年時伊院發生首宗因氧氣樽問題時,已著手引入智能氧氣樽,金婆婆此次事件或可避免,「明白會有成本效益考慮,但病人安全不應以成本效益來計算。」今次「疑案」中的病人家屬阿花(化名)亦斥醫管局沒有汲取教訓,「仲要死幾多個人先會take it serious(認真對待)?」

公院過往都有多宗因氧氣樽問題而引發的醫療事故,其中上月明愛醫院上月就有一名男病人的氧氣樽氣閥未有開啟,致長達5分鐘無氧氣供應,病人最終不治離世。(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因慢性阻塞性肺病需要長期使用氧氣機的96歲金婆婆,三年前入院時疑因氧氣樽一段時間沒有氧氣而出現氣促,需要急救,女兒發現後告知醫護,惟由於當時急症室醫療紀錄未有相關資料,伊院以未能證實為由認為事件不涉及醫療事故,事件成為「疑案。」

公院過往都有多宗因氧氣樽問題而引發的醫療事故,包括五年前亦伊院亦在轉送一名患者到深切治療部時,使用的膠囊復甦器沒有接駁氧氣樽,病人最終不治。另外,上月明愛醫院上月就有一名男病人的氧氣樽氣閥未有開啟,致長達5分鐘無氧氣供應,病人最終不治離世。

明愛醫院代表早前在記者會上表明會在下年引入智能氧氣樽,以定時監測氧氣樽的使用情況,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認為,如早在2018年時伊院發生首宗因氧氣樽問題時,已著手引入智能氧氣樽,金婆婆此次的事件則可以避免。他批評,不明白為何事件要不斷重演才能推動相關指施,「明白會有成本效益考慮,但病人安全不應以成本效益來計算。」

女兒阿花透露,如非再見到明愛發現類似事故,亦不欲向找傳媒報道事件。(黃浩謙攝)

其女兒阿花透露,如非再見到明愛發現類似事故,亦不欲向找傳媒公開事件,但她沒有想到涉及氧氣樽的問題會再發生,斥醫管局沒有從之前的事件中汲取教訓,「仲要死幾多個人先會take it serious(認真對待)?」她又指,自己媽媽過往病情穩定,雖然事件發展至今已三年,但一直耿耿於懷,「好唔開心,無諗過送佢去醫院最後送咗佢去死。」

急症室護士劉凱文表示,一般而言如遇到長期需要氧氣的患者,都會用將鼻導管連接至牆上的氧氣供應,或者安排相關病人在觀察病房,有儀器監測維生指數,惟牆上的氧氣供應及觀察病房均有限,如兩者均已全部使用,則會用上氧氣樽。

他續指,一般而言,護士都會在使用氧氣樽前,確保氧氣容量足夠讓病人等到看醫生,惟由於病人眾多,難以「逐個遂個」病人檢查。被問到增添智能氧氣樽有否幫助,他則指,管理層未有交代過相關事宜,而至今仍未聞相關氧氣樽的操作為何。

急症室護士劉凱文表示,一般而言如遇到長期需要氧氣的患者,都會用將鼻導管連接至牆上的氧氣供應,惟牆上的氧氣供應有限。(資料圖片 / 李孫彤攝)

伊院回覆指,自2018年起陸續落實一系列措施,提升接受氧氣治療病人的安全,包括要求醫護人員在運送病人前必須適當檢查有關儀器,亦已加強醫護團隊的溝通及培訓,醫院近期已再提醒醫護加強監察病人使用氧氣樽的程序。另外,伊院已有派員每兩小時書面紀錄病人使用的氧氣樽情況。

此外,醫管局急症科統籌委員會近期亦再次檢視急症室病人使用氧氣樽的指引,其中包括安排急症室職員至少每兩小時檢視病人使用的氧氣樽情況;另外,如果病人需要使用氧氣流量達每分鐘四公升或以上的氧氣時,必須使用裝設在牆上的固定供氧裝置,公立醫院所有急症室已落實有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