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工作、人才」有新定義!大校準潮下「這樣的人」易被淘汰

AI時代「工作、人才」有新定義!大校準潮下「這樣的人」易被淘汰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隨著「大離職潮」退燒,一場更深層的變革悄然啟動。這場被稱為「大校準潮(暫譯,原文為 The Great Recalibration)」的新趨勢,正迫使企業重新定義甚麼是「工作」、甚麼是「人才」。

AI 加速人才選拔變革,未來職場將淘汰的人是哪一種?

《Fast Company》分析,「大校準潮」象徵企業必須放棄過時的階層思維與職稱邏輯,重新評估人才的價值,也就是不再單看一個人的職稱,而是評估他是否具備解決問題、推動創新與貢獻成果的能力。

未來職場的競爭重點,不是「你做甚麼職務」,而是「你具備哪些思考與實踐能力」。

相關文章:AI時代下「7大鐵飯碗行業」夠穩陣!需求高、人工好不怕被淘汰

+14

這場轉變之所以來得又急又猛,背後重要的催化劑之一就是 AI。Meta 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就曾透露,Meta 正研發的 AI 工具已可充當「中階工程師」角色,能撰寫可部署的程式碼。

AI 的崛起,將逐步取代大量流程導向、重複性高的工作,而保留給人的職務,將更集中在創新、批判思考、策略等高層次價值任務。

職場進入「技能導向」時代:工作內容與用人標準被重新改寫

在這樣的變化下,企業應該系統性地「校準人力資源」。首先,以「技能盤點」取代傳統「職稱盤點」,重新評估每位員工的實際能力。誰擅長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與策略執行?這類資訊,遠比簡歷上的「3 年專員」來得有價值。

其次,企業應重新設計招募與面試機制。傳統「依據職缺招人」的方式已落伍,應改以「找能解決問題的人」為目標,聚焦應徵者能驅動業務成長的優勢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他過去的職稱與履歷。

最後,企業應將 AI 視為「增能工具」而非「裁員利器」。例如在軟件開發等重複性高的任務中,AI 可協助人員提高效率,讓人力專注於更具創造性的工作。這是「任務分工的重組」,不是「機器取代人」。

相關文章:生成式AI席捲職場!這「15種技能」越見重要 及早掌握保持競爭力

+18

AI 不會取代所有人,但會淘汰「不了解自己價值」的人

AI 並不會讓所有工作都消失,但許多現有的職位可能會被淘汰。

過去用來分級、定薪與管控的「職位」框架,正在逐步失去意義,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能否做出影響、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舉例來說,退休後轉任飛機技工的工程師,即便沒有大學學歷,仍能因手工技藝與實戰經驗獲得高收入與高度需求。這反映出技能與貢獻度,正逐漸取代學歷與職銜,成為人才價值的評量基準。

對企業來說,這場「大校準」意味着必須建立新的職能地圖,並重新設計人才培育路徑。例如在人才招募上,應該「針對缺口補人」而非「複製冗員」。工作者也需要跳脫職稱迷思,轉向持續學習與主動轉型。當企業開始用「技能組合」來決定升遷與職責時,員工若仍固守「我做這個職位」的思維,將很可能在競爭中被邊緣化。

「大校準潮」不只是企業策略的調整,更是一場職場文化、人才邏輯與價值衡量標準的全面重構。未來的工作不是不存在,而是變了樣。

真正該問的問題,不是「AI 會不會取代我?」,而是「我所提供的價值,是不能被 AI 取代的嗎?」

【延伸閱讀,更多未來職場發展趨勢】

哪些職業20年後或將式微消失? 銀行員、飛機師首當其衝有原因…

+9

裁員|經濟轉差想保住份工?4招爭取印象分 等老細交人你都穩陣

+13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