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清朝第一女天文學家 沒老師儀器 自行成功破解月亮奧秘

撰文:設計清單
出版:更新:

IG上曾有位中國女性的畫像被廣傳,一張歐洲的明信片上卻印着中國女性的畫像。你知道她是誰嗎?髮髻高扎,身着漢服,畫中最令人訝異的是,她的手裏,握着一架望遠鏡。她就是我國清代的天文學家:王貞儀。

一度被不少外國網友廣傳的明信片(點擊放大瀏覽):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王貞儀,字德卿,出生於1768年,也就是清朝乾隆三十三年。她生在安徽天長,家境比較殷實,父親是著名學者,祖父曾是朝廷大員。按照古代中國女子的生活軌跡,她本該早早的嫁人,成為某某夫人,相夫教子,多生幾個孩子,然後把孩子都成功養大,便是功德圓滿,然後便可安享晚年。但她卻不甘過這樣的一生。

清代女科學家的叛逆之路

王貞儀出生在南京這座從古至今都繁華的大城市,幼年正值康乾盛世,江南地區的風氣又比較開明,更幸運的是家裏的書香背景,使得他從小便能受到良好的教育。11歲時祖父在吉林去世,父親帶着她千里奔喪,王貞儀得到了祖父的萬卷藏書。這些書裏有不少張衡,祖沖之等科學家的書,這些書將作為王貞儀對的啟蒙老師,將帶她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王貞儀在吉林一待就是五年,期間正值她的青春期,對什麼都感到好奇,有一位蒙古將軍的女夫人擅長騎射,她便拜他為師,學習馬術和箭術。史書說她「跨馬橫戟,往來如飛 」,甚至達到了「發必中的 」的程度!王貞儀也頗為得意地寫下了詩句:「亦曾習射複習騎,蓋調粉黛逐綺靡 」。

更多描繪王貞儀的畫作(點擊放大瀏覽):

+1

而且她認為學問並不是專門為男性而設的,女性的智慧並不比男性差,學成了一樣有益於社會,她的思想可以說是清代女權主義的代表了。

16歲時父親帶着他遊行四方,增長了不少見識,為此她還寫了一首直抒豪情的詩詞:「足行萬里書萬卷,嘗擬雄心勝丈夫!」18歲,王貞儀一家終在南京定居,已經到了嫁人年齡的她卻無心嫁人,一心只想搞科研。18-24歲期間,這段時間便是王貞儀做科學研究的的高峰期,在此期間王貞儀著作可謂豐富。《女士德卿傳》如此評價王貞儀:「兼資文武,六藝旁通,博而能精。」

班昭之後的第一才女

那個年代的女子即便讀書也離不開吟詩作畫為大道,而王貞儀偏偏獨愛數學,天文,走這條路不為出名而為真理的小道。因為祖父留下的書中有大量數學家的著作,她最早便是沉溺在數學的海洋之中。她最喜歡的數學家是梅文鼎,他的《筆算》《籌算》不知被王貞儀翻看了多少遍。但她居然對前輩所著的書籍不太滿意,她覺得這些著作中論證太過繁瑣複雜,尋常百姓多半看不懂。

為了大清的科普教育,她親自動手,精簡了梅文鼎的書,將其中繁雜論證,用更為簡單的方式進行了詮釋,最終寫成了《籌算易知》。做完這本後,王貞儀成就感滿滿,於是先後寫了《西洋籌算增刪》《重訂策算證訛》《像數窺餘》《重訂策算證偽》《術算簡存》等一系列數學著作。就這樣,在科舉盛行、文科生遍地都是,而理科生幾乎絕蹟的大清朝,王貞儀,成了一個數學家。

【相關圖輯】誰說80歲不能追夢?山村婆婆畫出梵高向日葵 開畫展成注目新晉畫家(點圖放大瀏覽):

+13

【相關圖輯】不為世俗人眼光而活 誓成京都第一藝伎的16歲內向少女(點圖放大瀏覽):

+13

但她最傾心的學科卻並不是數學,而是天文學。但那時候的天文學可不是什麼自由學科,而是被清朝皇室明文禁止的「皇家學問 」這門學問只有官方衙門「欽天監」的人才能研究,平常百姓涉足都是犯法的,因此王貞儀學習這方面沒有老師不說,還得躲在家裏偷偷摸摸的學。

即便如此,依然抵擋不了她對天文學的熱愛。在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地心說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雖然當時西洋的日心說已經傳入,但是所知者甚少。而王貞儀便是少數人裏面的一部分,她為此特意寫了一本《地圓論》在這本書裏旗幟鮮明的批判「天圓地方」的荒謬理論。

她最為著名的研究還當屬對「月食」的闡述理論。她沒有老師,更沒有專業儀器,只能憑藉書本的描述,自己製作了幾個小物件,憑藉這幾個物件加自己常年的觀察,王貞儀居然領悟到了月食形成的機理。其根本原因是日、月、地球三者相互位置變化,造成光線被遮擋。對於這一天文的研究,她寫成了《月食解》。在這篇著作中,她還詳細的分析了月亮陰晴圓缺、星體運動軌蹟等天文現象,相關的理論竟與現代天文學的闡述基本一致,這也是世界上最早完整地的對月食成因的解釋。而這年,她才20歲。

【相關圖輯】NASA太陽月亮36幅史上最高清照曝光(點圖放大瀏覽):

+12
+14

天妒英才,慧極早夭,病逝前年僅29

王貞儀在做學問上是一個極其認真的人,做人上面亦是如此。因為她是女子,所以剛從事這些學問研究的時候,就有一些封建衛道士就斥責她不該如此,告訴她「女子無才便是德 」甚至攻擊她從事科學就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貞儀沒有輕易屈服於這些封建衛道士,她據理駁斥,堅定自己與眾不同的學術生涯,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始信鬚眉等巾幗,誰言兒女不英雄。」以詩明志,頑強地頂住了封建禮教的重壓,不屈不撓地繼續進行科學研究。聰明的人多半是孤獨的,甚至可以說是注定將「不合群 」的。

王貞儀具備科學家求真務實的特質,並且看透也說透,能直言絕不沉默。她的好友白夫人曾為別人的詩文集向她求序,圈內人之間的「商業互吹 」是很常見的事情,但她卻不玩這一套,而是斷然拒絕,還把拒絕原因交代得明明白白:「作者急於求名,不論是人品還是書品,都不行。」她還有一位好友方夫人,很信佛,有一年,飢荒成災,方夫人打算刊印一部裝潢精美的《心經》,也想請她作序,她堅持自我,依然拒絕得很徹底:「與其浪費錢財做表明功夫,不如直接把錢捐給災民。」

這就是王貞儀,不虛偽不做作,智慧且直接,有這樣才華的女性對自己的另一半的要求注定不會太低的,不願遷就甚至寧可一直單着。不過還好,25歲的她依然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在她25歲那年,一個來自宣城名叫詹枚的秀才到南京求學,在書攤上,看到了王貞儀的詩集,詩句樸實無華卻豪放大氣,當他得知這個詩人竟是個女子以後更是驚為天人。後來,這個女人成了他的妻子。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一年後他們在宣城結了婚,婚後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也充實。王貞儀一邊操持家務,一邊繼續着她的學術研究,詹枚便心甘情願的幫她打下手,做些謄抄的工作。婚後不久,她的第首部學術著作集《德風亭初集》便是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創作出的(點圖放大瀏覽):

兩人互相理解互相欣賞,王貞儀的婚姻不可謂不幸福,然而好景不長,這樣的日子他們只過了短短4年,王貞儀就積勞成疾,瀕臨去世。臨終前,她對丈夫說:「你家境貧寒,我先你而去,也並非壞事。我平生的手稿,請轉交給我的好友蒯夫人,她能幫助我傳於後世。」

可惜,她的著作絕大部分因為涉及天文,怕給家人帶來麻煩,大部分著作都被她藏了或者燒了,最後傳世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了。但即便如此,著名學者錢大昕依舊說她是班昭之後的第一才女。

最好的人生,就是做自己

王貞儀在天文學及數學上的貢獻與影響是世界性的,所以,在她去世200餘年後,世界科學界仍然沒有遺忘她。兒童科普讀物《STEM界的女超人》中,她的出生和死亡,成了重點標註的「大事件 」;美國暢銷書《勇往直前:50 位傑出女科學家改變世界的故事》中,她排在其中第三位; 美國數學教授Talithia Williams出版的《數學的力量:數學的反叛女性》中,稱讚她為數學做的貢獻;全球最權威科學期刊《Nature(自然)》把她評為「為科學發展奠定基礎的女科學家」;200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顆小行星……

部分記載了王貞儀事跡的著作(點圖放大瀏覽):

她雖然只活了二十九年,卻取得了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成就。她用行動告訴我們:當一個人無所畏懼地朝着心中所愛前進時,整個世界都會為她讓路。

【本文獲「設計清單」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ucai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