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佛山美陶灣:泥與火的千年之約 南國陶都開窯記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一年之計在於春,而對於「南國陶都」——佛山石灣而言,年初開窯的首批作品,也是古代窯工們對「火神」獻上的最好賀禮。這一傳統,以原汁原味的形式保留至今。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美陶灣,感受熱鬧的石灣盛景,尋找心中一直忘不掉的「江湖夢」。

3月1日,在南風古灶開窯儀式上,陶藝界的兩位巨匠——潘柏林和封偉民走進龍窯,取出一件件泥與火的結晶。龍窯外,現場的嘉賓與藝術家們翹首以盼。由於陶是古石灣的經濟命脈,年頭首窯的開窯儀式也成為石灣人代代相傳的習俗,至今仍舊刻在每一位石灣人心中。

龍窯

開窯作品的主題,大多是石灣的經典題材:東坡食荔、雄鷹展翅、龍抬頭等,還有乙巳蛇年的應景作——白娘子。除了造型與神態,陶藝大師們也非常關注作品窯變的效果——與現代電窯爐精準控溫的燒製不同,窯變是只有龍窯燒製才能產生的效果,「現代化窯爐燒製出來的作品是理性的,而龍窯燒出的作品是感性的。」潘柏林這樣形容窯變,窯變由火勢大小和溫度變化決定,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塊窯變效果——這或許就是龍窯窯燒最大的魅力所在。

青磚古瓦是南風古灶的底色

參加完開窯儀式,我漫步在這片世界保存最完好、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傳統柴燒龍窯周邊。身邊的人們在紅紙上寫著祝福的話語,綁著木材一起投到火爐裡,體驗石灣「添柴加薪」的祈福方式。興致所至,我便順道看看工匠們製作的石灣公仔、油紙傘、檀香;餓了,便來到青磚瓦房中,吃上一份本土的私房菜。

潘柏林(右)、封偉民(左)取出第一批開窯後第一批作品
龍窯內放滿了燒製的陶塑
開窯首批作品向公眾展示

我喜歡散步的時候,找這裡的店主們聊聊天。安靜的巷陌裡,很多店主並非依靠小店收入為生,不少店主在外叱咤風雲,卻喜歡回到這裡,享受這份難得的寧靜。這次散步,我來到剛認識的老闆老高店裡,沒兩句話,老高的話匣子便打開了。「每一件龍窯燒出的作品,都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六大元素」,老高告訴我,陶土要變成陶塑,需要金、土、水;龍窯燒陶,用的是松柏木,有木而生火;燒製時,觸火面為陽,背火面為陰——金木水火土和陰陽全都包含在內,陶瓷真是中華兒女的文化瑰寶。

從高處看南風古灶龍窯

如果說,開窯儀式是石灣面向世人的「廟堂」,那麼朱紫街就是「南國陶都」背後的「江湖」。相傳,朱紫街最早出現在宋朝。因街內人家以朱紅顏色為喜慶,以紫氣東來為吉祥,故名朱紫街。歷史記載,依靠製陶業,朱紫街周邊陶工集聚,更兼交通便利,隨著清道光十年(1830年)陳太吉酒莊在此開業,朱紫街已是石灣最著名的商業中心之一。後經歷史變遷,朱紫街變成石灣酒廠廠區內部道路。2014年起,朱紫街啟動復原工程,於2019年年初宣布完工。

復原後的朱紫街一隅
親子體驗有趣的陶文化
從南風古灶到朱紫街,沿途不乏國潮小場景

3月1日晚,一年一度的「遊朱紫」如期舉行。嘉賓們取到南風古灶500年不熄的窯火,6位火炬傳遞者分別引領火炬傳遞巡遊隊伍從南風古灶向朱紫街進發。巡遊隊伍裡,夜光龍帶隊,醒獅壓陣,紅運當頭、紫氣東來、金榜題名等方陣一一跟上,「八仙」「哪吒」等相互穿梭,還有十番鑼鼓、漢服才藝、武術方陣等,林世榮(豬肉榮)第六代弟子陸宇鵬也帶著自己訓練的9名「醒獅少年」加入到火炬傳遞巡遊隊伍裡。而在方陣巡遊的終點——朱紫街牌樓處,佛山市民俗專家梁國澄誦讀《朱紫賦》,嘉賓一同敲響朱紫銅鑼,也標誌著「遊朱紫」正式啟動。

南風古灶窯火燃燒,象徵「添柴加薪」
南風古灶
開窯儀式宣讀現場

提起林世榮,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師父黃飛鴻。我對徐克版《黃飛鴻》裡展現廣州市井百態的鏡頭印象頗深,聽佛山老武行回憶,朱紫街的歷史盛景,很有可能就是那段市井百態的原型之一。原來,朱紫街素有「三太」文化的美譽,所謂「三太」,即陳太吉酒莊、太元茶樓和太平夜粥。其中,陳太吉酒莊便是石灣酒廠的前身。據記載,朱紫街的窯工們每天辛苦勞作後,最佳美味便是喝上一瓶「太吉玉冰燒」緩解疲勞;不少窯工也會夜間習武,練完後再吃上一碗「太平夜粥」。後來,夜粥老闆乾脆買下了店舖旁邊的小房舍,用作窯工嘆夜粥前後切磋武藝之地,稱之為武廊。老百姓也都喜歡用食夜粥的多少,來比喻武藝的深淺。

小女孩遊朱紫街
一些年輕人做的石灣陶瓷充滿萌態

如今,走在復原後的朱紫街上,太元茶樓、陳太吉酒莊等歷史建築重煥光彩,這條只有數百米的長街,已成為四方遊客參觀石灣酒廠、品嘗佛山美食的理想之所。東平河水靜靜流淌,朱紫街歷經時代變遷,雖然逝者如斯,但只要街還在,那段風雲歲月,歷久彌新。

南風古灶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