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神之鄉》展閩南民間信仰 桃園大溪陀螺從何而來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宮廟數量遠多於便利商店的台灣,往年農曆七月前全台各地皆有豐富的祭祀、繞境活動,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與全台三級防疫警戒不斷延長的影響,至今仍暫停舉行宗教集會活動,宗教場所亦並未全部開放。不過最近播出以民間信仰為題材的電視劇-《神之鄉》,剛好可以讓民眾通過戲劇感受神明慶典中的熱鬧氣氛。

台劇《神之鄉》近期播映,讓在家防疫的民眾能通過戲劇感受神明慶典的熱鬧氣氛。(Facebook@神之鄉The Summer Temple Fair)

《神之鄉》改編自台灣漫畫家左萱的同名漫畫,以桃園市大溪區普濟堂每年舉行之關聖帝君誕辰(農曆六月二十四)活動為題,講述傳統民間信仰與大溪獨有的「大陀螺文化」。

說到桃園大溪,可能很多人並不熟悉,但說到已故「帽子歌后」鳳飛飛(1953-2012年)的家鄉,各位可能就有些許印象。大溪開發的時間相當早,清代以來就有許多來自福建漳州的先民在此落腳、開墾,從大溪和平街上當地人稱「大溪大廟」、建於嘉慶十八年(1813)主祀開漳聖王的福仁宮,就能一窺端倪。

福仁宮之興盛反映清代北台灣開墾發展。19世紀後半台灣開港通商時的外銷商品茶葉、樟腦有關。大溪擁有豐沛的林業資源,加上當時還可通過大漢溪(淡水河主流上游,範圍涵蓋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將貨品送到下游艋舺(今台北市萬華)等地,讓大溪成為北台灣重要的商港之一。

桃園大溪福仁宮建於清嘉慶年間,有悠久的歷史。(Facebook@王雅婷)

隨着福仁宮信仰圈擴大,光緒二十年(1894)開始由十個字姓組織(公號)輪值半里開漳聖王的祝壽祭典。當地人稱「着姓」,因包含在地的李姓(金德興)、江姓(昌興季)、林姓(金福昌)、簡姓(福漳隆)、張廖姓(福仁昌)、黃姓(永漳安)、呂姓(金漳利)、王遊姓(金閩安)、陳姓(金漳福)與雜姓(金漳盛)。

《神之鄉》第一集開場便聚焦在飾演男主角的爸爸-演員王識賢懷抱的大陀螺身上。關於大溪陀螺,傳說與台灣「五大家族」之一的板橋林家有關。嘉慶二十三年(1818),板橋林家始祖林平侯(1766-1844年)為避免被漳泉械鬥波及,舉家遷居大溪。

當時林家為了建造通議第大宅(今不存),延攬許多來自原鄉的木雕工匠。宅地落成後部分工匠選擇在大溪落地生根,讓大溪木藝日漸興盛。工匠們閒暇之餘會用剩餘木料,製作成陀螺等手工玩具給孩子玩。

不過今日為台灣民眾熟悉的大溪大陀螺,是由從事雕刻業的簡武雄發起,於1968年開始有成人打大陀螺的活動,後他於1981年7月20日成立「大溪鎮陀螺俱樂部」,並於福仁宮廟前廣場舉行「陀螺王表演賽」,之後每年陣頭(民間慶典中的遊藝活動)遶境,都會在福仁宮廟前廣場表演打陀螺。

據台媒報道,鳳飛飛童年也曾在福仁宮廣場前套圈圈、打陀螺,但非常可惜的是2013年桃園縣(今桃園市)政府實施「鳳飛飛足跡與入口意象」工程,將廟埕的水泥地鋪上石板,導致廟前廣場不再適合打大陀螺,民眾只好改到普濟堂廟前廣場。

而《神之鄉》以「南媽祖,北關公」帶出的普濟堂,則是建於1902年的廟宇。據學者研究最早是由大溪街上的江姓氏族之私人信仰,從大陸奉請關公、關平太子、周倉將軍於私宅。後來香火鼎盛於1926年開始朝公眾廟宇發展,並通過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繞境儀式,來增加影響力與信仰圈,今日已成為大溪區、復興區的重要神明。

《神之鄉》以閩南文化、台灣桃園當地特色為題,不過播出後有部分大溪民眾認為該片不夠考據,因為與大陀螺真正有關聯的是福仁宮而非普濟堂,況且福仁宮還有大陀螺展示廳展示歷年比賽陀螺。但有可能與近年桃園市政府舉行「大溪藝文祭」、「大溪大囍」等與六月二十四相結合的活動,活動中也有各式陀螺表演,讓該劇遂以普濟堂、關聖帝君為主要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