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嶺南 | 梅州梅江區:斯文在茲 絃歌不絕

撰文:羊城晚報
出版:更新: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在廣東省東北部,有一座被譽爲「世界客都」的千年古城,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沉澱了豐厚客家歷史文化和民俗風情,這就是梅州。羊城晚報《大美嶺南》走進梅江區,她有着梅州市「首善之區」美譽之稱。

梅江,因古時其地多梅,沿江有「梅花十里」之稱,源頭處楊梅山,故名梅江。梅江區主要以低山、丘陵爲主,風光秀麗。境內名勝古蹟衆多,英雄人物輩出,距今已有200多年曆史的東山書院首屈一指,這一方古色古香、精雕細琢、書香香氣濃厚的書院,走出了無數名人志士、國家棟梁。

在周溪水與梅江交匯處,走過一座古老滄桑的狀元橋,就來到了東山書院。東山書院歷史悠久,素牆瓦黛,始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清代梅州最高學府,全國重點名校東山中學的前身。它厚重的門牆青瓦訴說着歷史的滄桑,記載着梅州人文,傳承着延綿千年的客家文脈,凝結成梅州教育發展史的縮影。

書院內雕梁畫棟,古意盎然,迄今已歷經270多個春秋,那「初步雲梯」「婺煥南天」等高懸的牌匾散發着莊重高雅的氣息,既有客家傳統建築特色,又存「四合院」遺風,是梅州保存最真實、最完整的唯一古書院,也是我國客家地區規格最高的「重檐歇山頂式」書院建築,被列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從古老書院到現代東山中學,代代英才輩出;世代一脈相承,絃歌不絕。

從梅江橋下來,沿着凌風東路古樸典雅的騎樓緩緩向西,穿過泰康路,越過義化路,在距八角亭不遠處,矗立着一座已有7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梅州學宮,它不但承載着客家人播撒崇文重教種子的虔虔之心,而且是梅州千年文脈的見證。

梅州學宮古稱辟雍,又稱孔廟、文廟等,坐落在梅江區凌風西路南門考院前。梅州學宮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年間。據載,梅州所有學宮中,梅州學宮影響最大,地處嘉應州城,面臨梅水,背靠金山,地位自然顯赫,可謂南國古建築的一顆明珠,歷經近千年,風韻猶存。學宮佔地7000餘平方米,由櫺星門、大成門、泮池、東廡、西廡、大成殿及魁星樓構成。學宮外門樓稱「櫺星門」,傳說爲天上文星,由此得名,門樓楹柱高聳,氣勢雄偉。

大成殿爲學宮正殿,爲重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副階周匝,雕龍畫鳳,氣勢如虹。殿內立六柱,正堂立三米餘高孔子銅像,奉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東廡,四周紅牆碧瓦,古木參天,今爲梅江區文聯及學宮管理處辦公場所。西廡現已闢爲「紅四軍梅城戰役歷史陳列室」。如今學宮不僅是歷史文物,還是梅江區的博物館,梅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者緬懷者絡繹不絕。

踏在這片靜謐而富有內涵的土地上,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散發着古賢學士的智慧,啓迪着後人。

除了古蹟「修舊如舊」,近年來,梅江區通過系列提升城市形象項目,促進城鄉面貌建設和旅遊產業提升,如「一江(梅江)兩岸」亮點工程:一江碧水,碧波盪漾。梅江河穿城而過,梅江橋、嘉應橋等6座橋梁貫通南北,一江兩岸風光旖旎。這條綿延約300公里的梅江流域,如梅州客家文化綿延千里、源遠流長。

秋意正濃,在這承載着客家人崇文重教歷史記憶古香古色的遺蹟院落駐留歇息,細品一壺單叢,手捧一本古書,靜聽一曲絃樂,遠離喧囂都市,盪滌心靈,如此愜意,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