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梵高」王俊傑於梵高博物館個展 探索已故年輕藝術家創作路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王俊傑/ Matthew Wong】對現代藝術影響深遠的藝術先驅,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梵高定必榜上有名,承先啟發、啟發了後世不少藝術家,可惜這位富有才華的藝術天才於37歲時離世,在世時作品不受青睞,使之陷入精神疾病以及貧困的生活之中。在現代有一位自學成才的加藉華裔藝術家,被譽為「現代梵高」的Matthew Wong (王俊傑),曾是炙手可熱的藝壇新星,其藝術生涯在短時間內獲得成功,可惜於2019年僅以37歲自殺離世。於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現正舉行的展覽「Matthew Wong|Vincent van Gogh: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展出Matthew與梵高的作品,不過將二人的作品並列展出並非想將之比較,而是透過作品展示兩位天才相隔百年的跨時代交流。

《A Walk Through Primordial Garden》, 2018(圖片來源: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Matthew出生於1984年,成長於加拿大多倫多及香港,於2013年畢業於城市大學攝影碩士,及後卻發現自己鍾情於繪畫繼而踏上藝術之路,隨後發展迅速僅於兩年間舉行個展,作品備受青睞得到廣泛的認可,他創作第一幅作品在僅僅五年便被著名的博物館藏了,自此被不少著名的收藏家注意,甚至作品賣出5,000萬港元之高價。與很多生於網絡時代的藝術家一樣,他的成功與網絡密不可分,除了能夠輕易搜尋到各位古今中外的藝術先驅名師的作品,從中學習並探索出自己的藝術風格,亦能與同輩交流心得。

Matthew Wong (王俊傑)(圖片來源: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I see myself in him(Van Gogh). The impossibility of belonging in this world
Matthew Wong, 2018
《Unknown Pleasures》,2019(圖片來源:MoMA/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雖然Matthew很快便獲得成功,但其實他曾以很長時間去尋找自己的人生使命,最終以繪畫成為了其自我實踐之路的「最後手段」,當中梵高成為了他最重要的靈感泉源,發現了與其志趣相投之處。他曾說過在梵高身上看到了自己,同樣地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有歸屬感。二人皆與自己的心理及精神作鬥爭,在藝術創作中尋找希望和力量,可惜都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迎來悲劇。在創作風格上,二人有不少相似之處,擁有高度個人化的風格,在色彩的運用、濃重的筆觸、用強烈的色彩描繪富有想像力的風景,作為傳達特定感覺的手法。

《Starry Night》, 2019(圖片來源: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Matthew的作品生動多彩平易近人,卻又帶有一種令人難以忘懷的疏遠感和憂鬱情緒,與梵高不同的是,在世時便已深得藝術界的熱愛。是次的展覽「Matthew Wong|Vincent van Gogh: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展出了六件梵高的作品以及62件Matthew的作品,從中透視出後者如何深受梵高影響。展覽配有獨特的聲音導覽,邀請參觀者透過展覽進行個人發現之旅,導覽提供荷蘭語和英語版本,亦可以聆聽十一種語言的畫廊文本介紹。

《Path to the Sea》, 2019(圖片來源: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於畫廊頂層有一個專門的空間予觀眾靜靜地欣賞Matthew創作的最後一件作品《Path to the Sea》,藉此機會得到一個與自己更親密、更深入的對話空間,讓眼睛和思想自由地漫遊,透過一條蜿蜒的小路帶領大家進入風景的深處,專注細看於細節、顏色、構圖或繪畫筆觸,可能會看到一些全新的東西,有著不一樣的領悟。展覽中還有Matthew創作自己版本的《Starry Night》,利用想像力將梵高最具標誌性的畫作簡化為簡單的形狀,並加入了一個黑暗的湖泊,畫中的星空圖案則啟發自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另一幅逝世當年創作的《The Space Between Trees》亦是一件向梵高致敬之作,參考了梵高的《The Painter on the Road to Tarascon》,以梵高常坐的公園長椅取代了其行走的形象,Matthew將這張長椅比喻為他自己的自畫像,說明他對於梵高的迷戀和執著如何根深蒂固。

《The Space Between Trees》, 2019(圖片來源: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Matthew Wong|Vincent van Gogh:Painting as a Last Resort

地點: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館

展期:即日起至202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