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展覽|故宮X凡爾賽宮廷展、出來彌生指印畫、艾莉斯亞.夸德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展覽/當代藝術/文物】新一年剛剛開始,已經迎來不少值得期待展覽,不論你喜歡歷史文物還是當代藝術,都有機會在本月得到收獲。這次我們精選五個展覽,涵蓋故宮與凡爾賽宮中法交流展覽、日本藝術家出來彌生充滿少女感指印「少數派旗幟」、著名藝術家艾莉斯亞.夸德大型裝置及雕塑、朱興華90大壽生日展以及美國藝術家斯科特·卡恩月亮主題展覽,總有一個適合你。

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十七、十八世紀中法文化交流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9
日期:即日至2025年5月4日

東方紫禁城以及西方凡爾賽宮,分別是中法兩國的政治、文化和藝術中心,分別藏有大量歷史文物和藝術品。原來在十七、 十八世紀,兩國交流曾經非常緊密,以往來法國傳教士成為橋樑,中法在科學技術、工藝、文化藝術、哲學思想等領域不斷交流互鑒。這次「當紫禁城遇上凡爾賽宮」便展出近 150 件來自故宮博物院、凡爾賽宮收藏文物,讓大家認識這段歷史。

+1

展覽分為四個單元,分別展出兩座宮殿收藏珍品、兩國交流下科學儀器、工藝創新和藝術互動。不少展品值得一看,譬如著名國王路易十四加冕禮服像、乾隆帝朝服像、用於演示太陽、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等天體運動的南懷仁款渾儀、西洋仕女圖畫琺瑯插屏、法國宮廷收藏中國香水噴泉等,展示了西方人眼中乾隆帝形象之法國製乾隆帝瓷板像,還有以水墨表達西方繪畫工藝的《十駿馬圖冊》,同樣值得一看。

為了配合展覽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亦與法國糕點品牌DALLOYAU推出「中法文化盛薈」下午茶,不少餐點與展覽相關,譬如杞子桂花杯配以人手彩繪花卉圖案裝飾,而馬卡龍頂部分別裝飾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及凡爾賽宮標誌性大門,呼應十七、十八世紀中法宮廷文化藝術交流。

出來彌生 少數派旗幟

非洲驕傲|Pride of Africa, 2024 (圖片提供:藝術家、貝浩登與 Anomaly 畫廊)

地點: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K11 Atelier Victoria Dockside 807室貝浩登畫廊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8日

在1999年水戶藝術館舉辦群展「日本零年」中,除了展出大竹伸朗、岡本太郎、村上隆等著名藝術家作品,當時還有一位藝術家作品首次亮相——那便是僅僅20歲出頭的出來彌生(Yayoi Deki)。她被認為是作爲2000年後最受矚目藝術家之一,作品常用作唱片封面,其後又後又參加了多個重要群展。她以獨特指印手法,創作了偏執且細密大尺幅作品,鮮艷色調和細膩繪畫,傳達着純粹而永恆青春氣息。

出來彌生香港首次個展「少數派旗幟」是她「旗幟」系列延續,她一開始創造該系列是因為單純地覺得「國旗顏色很漂亮」,從這樣一種少女式感性出發,漸漸地展開至少數群體旗幟創作。她通過指印無數迷你臉孔,創造出超然存在感,愉悅氛圍與深刻複雜主題共存。出來彌生曾表示每一個指印都對應着虛構「Nanaka村」村民面貌,當它們被掛到牆上,就會創造出「Nanaka村」快樂空間。作品色彩以不同形態流淌,顯現壓倒性快感,天才與稚氣共存。

艾莉斯亞.夸德:彼托邦

地點:賽馬會藝方
日期:即日至2025年4月6日

甫進入當代著名藝術家艾莉斯亞.夸德(Alicja Kwade)香港美術館個展「彼托邦」空間,會有一種奇異失重感,以監獄欄杆隔開的潔白空間不同又有相似之處,伴隨作品時鐘持續滴答聲音,正好探索時間流逝概念。

艾莉斯亞.夸德為展覽創造一個非凡感知多重宇宙「彼托邦」——意指烏托邦形成前概念狀態,內有逆向轉動時鐘、旋繞漂浮岩石、反脆弱椅子,和隨著時間推移而隱約顯見之時針,涵蓋藝術家不同時期九件作品,糅合雕塑、聲音、燈光和表演裝置多種媒介,虛實交織感官體驗中,借鑒抽象科學和哲學概念,深入探究對時間、空間、系統和世界感知。

展覽其中一件重要作品是動態雕塑《彼托邦的天空》,她將大館監獄外牆原石和紅磚與當代藝術創作結合。懸浮石頭在空中緩緩迴旋,試圖在不穩狀態中保持平衡。大館紅磚背面壓印著「UTOPIA」一詞,與監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狀態(相矛盾)》則在看似塑膠材質椅子上以不同形態嵌入看似難以承托的石頭,驅使觀眾思考外在環境與我們內心世界連結。

朱爺九十生日快樂!

地點:漢雅軒 香港葵涌工業街17-21號 美安工業大廈2樓
日期:即日至2025年3月1日

香港在世藝術家中,朱興華可能最知名水墨藝術家之一。適逢今年他九十大壽,便特別在漢雅軒辦展,精選作品逾六十件,聚集他歷年秘密珍藏加新作,回顧六十多年繪畫生命。

他在青年時期進入專科學院後,創作便與專業精神科護理生涯並行,他對人情世事充滿關懷,畫作並不強調故事情節,但沈澱在層層墨漬之下盡能見其閱歷。他近年深居簡出,唯獨利用繪畫支撐著精神世界:他在超市購物票速記生活點滴、以圖畫讚嘆「美國達人秀」的演出、驚艷後院盆栽開花「小確幸」。朱興華陪伴香港小市民走過半個世紀社會變遷,筆下風雲幻變帶著柴米油鹽的樸實。

斯科特·卡恩:藍月難逢

斯科特·卡恩:藍月難逢展覽現場(David Zwirner)

地點: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5–6F)卓納畫廊
日期:即日至2025年2月22日

不同於朱興華的肖像畫,最後介紹這個展覽則是用風景畫為主調。美國藝術家斯科特·卡恩(Scott Kahn)展覽 《藍月難逢》聚焦不同類型滿月及其豐富內涵,將之作為核心構圖元素。展覽名稱來自其2023年畫作《藍月》,指一個月中出現兩次月亮之罕有月相,而該詞彙源於16世紀,表達不可思議離奇現象。

斯科特·卡恩(Scott Kahn)《藍月》,2023年亞麻布面油畫 96.8 x 102.2 厘米(David Zwirner)

卡恩使用獨特繪畫語言,詩意地描繪了他周遭世界壯麗與平凡。這次展覽中畫作充斥著電光色彩或幽靈般陰影,將觀眾帶入另一領域。展覽展示了藝術家對風景這一門類獨特處理方式,譬如兩幅相關小尺寸作品《藍月II》和《女貞樹籬後的日落》放大了《藍月》元素進行改造,《春月》則是讓觀眾透過樹叢空隙望月,製造出一種神秘縱深感。

月亮以外,展覽也展出其件精選風景作品,如《海闊天空》與《斯托克弗萊明的懸崖 IV》,至於作品《紙牌遊戲》則是結合了肖像和風景畫,讓人聯想起達芬奇《最後的晚餐。》